[发明专利]秸秆打捆装置和秸秆打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39322.2 | 申请日: | 2020-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089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张毅;钟志明;冯西博;侯维海;王建林;昌西;洪大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藏农牧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F15/04 | 分类号: | A01F15/04;A01F15/08;A01F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张延薇 |
地址: | 西藏自*** | 国省代码: | 西藏;5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秸秆 打捆 装置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秸秆打捆装置和秸秆打捆系统,涉及收割机技术领域。该秸秆打捆装置包括秸秆转向机构、顶推机构、打捆机构和机架;秸秆转向机构、顶推机构和打捆机构均设置在机架上,其中,秸秆转向机构通过机架能够与脱谷粒的秸秆输出端对接,以接收有脱谷粒机正向抛出的秸秆,秸秆在秸秆转向机构的驱动下进入到顶推机构,由顶推机构对秸秆进行压缩,最后通过打捆机构对其进行打捆。本发明解决了现有设备脱谷粒和打捆分为两台机器,占用土地时间长,打捆后的秸秆回收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割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秸秆打捆装置和秸秆打捆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秸秆打捆机多种多样,但都是独立的一台机器,在行驶过程中收集地面上的秸秆,然后再一个密闭的容腔内将秸秆挤压成型,再使用绳索打捆,由机器的后端抛出。
现有技术中,脱谷粒和秸秆打捆分成了两个不同的步骤,占用土地时间较长,同时需要使用两台机器分别工作,耗时费力;由于打捆后的秸秆由机器的后端抛出,抛出后遍布土地的中部,后期收集比较费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秸秆打捆装置和秸秆打捆系统,其能够与脱谷粒机连接配合使用以减少秸秆打捆的工时,并将打捆后的秸秆抛向土地的边缘,以便秸秆收集。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秸秆打捆装置,其包括秸秆转向机构、顶推机构、打捆机构和机架;
所述秸秆转向机构、所述顶推机构和所述打捆机构均设置在所述机架上;
所述秸秆转向机构用于通过所述机架与脱谷粒机的秸秆输出端对接,并将所述脱谷粒机正向抛出的秸秆由侧向输送至所述顶推机构;
所述顶推机构用于压缩所述秸秆,以使其成型;
所述打捆机构用于将成型的所述秸秆进行打捆。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秸秆打捆装置,所述秸秆转向机构包括第一壳体、转筒和第一驱动模块;
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秸秆投入口,所述秸秆投入口对应所述脱谷粒机秸秆抛出的方向设置;
所述转筒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所述转筒包括转轴和环绕所述转轴设置的螺旋叶片;所述转轴的轴线与所述脱谷粒机的正向呈角度设置;
所述第一驱动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转轴的一端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转轴旋转。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秸秆打捆装置,所述顶推机构包括第二壳体、压锤和第二驱动模块;
所述第二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下方;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设置有秸秆接收口,所述秸秆接收口对应所述秸秆转向机构的输出口设置;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部形成秸秆压缩通道;
所述压锤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二驱动模块设置在所述秸秆压缩通道的左端,用于驱动所述压锤在所述秸秆压缩通道中移动,以压缩所述秸秆;
所述打捆机构设置在所述秸秆压缩通道的右端。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秸秆打捆装置,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导槽。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秸秆打捆装置,所述打捆机构上设置有移动棘轮;
所述移动棘轮用于将打捆后的秸秆推出机器之外。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秸秆打捆装置,所述秸秆投入口呈漏斗状。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秸秆打捆装置,所述顶推机构和所述打捆机构之间还设置有切割机构;
所述切割机构用于切割成型的所述秸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藏农牧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未经西藏农牧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93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网片成型加工设备
- 下一篇:一种可二次封启使用的信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