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泵蒸汽联合的冷热水均衡系统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34266.3 | 申请日: | 2020-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411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龙成树;汤石生;陈永春;吴耀森;刘清化;李浩权;龚丽;刘军;肖波;叶开愚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6B9/02 | 分类号: | F26B9/02;F26B21/00;F26B21/08;F26B21/10;F26B25/00;F28F27/00;F25B29/00;F25B49/00 |
代理公司: | 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 44329 | 代理人: | 陈胜杰 |
地址: | 51064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蒸汽 联合 热水 均衡 系统 控制 方法 | ||
1.一种热泵蒸汽联合的冷热水均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散热系统(1)、蒸汽加热系统(2)、蓄热热水箱(3)、双效热泵机组(4)、三效热泵机组(5)、蓄冷冷水箱(6)以及散冷系统(7),其中:
所述第一散热系统(1)与蓄热热水箱(3)连接,用于通过对蓄热热水箱(3)中的热水进行循环散去多余的热量以维持蓄热热水箱(3)中的水温;
所述蒸汽加热系统(2)与蓄热热水箱(3)连接,蒸汽加热系统(2)包括放热系统和换热回路,其中放热系统用于将蒸汽通过换热的方式,将蒸汽的热量经由所述换热回路提供给蓄热热水箱(3),以向蓄热热水箱(3)中提供热水;
所述双效热泵机组(4)、三效热泵机组(5)均分别与蓄热热水箱(3)、蓄冷冷水箱(6)构成制热回路和制冷回路,用于向蓄热热水箱(3)、蓄冷冷水箱(6)同时提供制取的冷水和热水;其中,所述三效热泵机组(5)上连接有第二散热系统(8),三效热泵机组(5)通过第二散热系统(8)实现单独制取冷水的功能;
所述散冷系统(7)连接在蓄冷冷水箱(6)上,用于均衡蓄冷冷水箱(6)的冷量,通过循环的方式对蓄冷冷水箱(6)多余的冷量进行散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蒸汽联合的冷热水均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系统(1)包括第一冷却水塔、第一水泵和第一球阀,其中,所述蓄热热水箱(3)的出水口与第一冷却水塔的入水口连接,第一冷却水塔的出水口连接第一水泵的入水口,第一水泵的出水口连接蓄热热水箱(3)的入水口从而形成一个热水循环回路,第一球阀设置在蓄热热水箱(3)和第一冷却水塔之间的管路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蒸汽联合的冷热水均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加热系统(2)的放热回路包括蒸汽入口、蒸汽板式换热器、冷却水箱、涡街流量计、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第三截止阀、疏水阀和电磁阀,所述蒸汽入口通过管路与蒸汽板式换热器的热源入口连接,蒸汽板式换热器的热源出口通过管路与冷却水箱连接;在蒸汽入口与蒸汽板式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依次设置所述第一截止阀、电磁阀、第二截止阀和涡街流量计,在蒸汽板式换热器与冷却水箱之间的管路上依次设置所述第三截止阀、疏水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蒸汽联合的冷热水均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加热系统(2)的换热回路包括第二水泵、第二球阀、第三球阀、第一水流开关,所述蓄热热水箱(3)的出水口与所述蒸汽板式换热器的冷却水入口通过管路连接,蒸汽板式换热器的冷却水出口与蓄热热水箱(3)的入水口通过管路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单独的制造热水回路;其中在蓄热热水箱(3)的出水口与蒸汽板式换热器的冷却水入口之间的管路上依次设置所述第一水流开关、第二球阀、第二水泵、第三球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蒸汽联合的冷热水均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效热泵机组(4)包括多个冷热水子系统,其中每个冷热水子系统分别用于制取冷水和热水,每个冷热水子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气液分离器、储液器,各部件之间通过铜管连接,铜管内流动有制冷剂,制冷剂在蒸发器处吸收热量,在冷凝器处释放热量;
所述多个子系统的蒸发器与蓄冷冷水箱(6)之间通过冷水管形成制冷回路,多个子系统的冷凝器与蓄热热水箱(3)之间通过热水管连接形成制热回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蒸汽联合的冷热水均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效热泵机组(5)是在双效热泵机组(4)的基础上,每个冷热水子系统中多添加了一台冷凝器,并在三效热泵机组(5)上设置了所述第二散热系统(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未经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426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