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窑外预混式燃烧节能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031584.4 | 申请日: | 2020-0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210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 发明(设计)人: | 程希如;荆海山;陶志坚;郑旭东;陆志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德力泰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3D14/02 | 分类号: | F23D14/02;F23D14/60;F23D14/62 |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谢泳祥 |
| 地址: | 528137 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窑外预混式 燃烧 节能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窑外预混式燃烧节能系统,包括烧嘴外壳,所述烧嘴外壳上设置有进气接口与助燃风接管,所述进气接口连接有混气罐,所述混气罐上连接有燃气软管与高压空气管,所述高压空气管远离所述混气罐的一端连接有高压空气软管,所述助燃风接管远离所述烧嘴外壳的一端连接有助燃风管,本发明可使燃气与空气充分混合,使燃气完全燃烧,提高燃烧效率与火焰稳定性,以达到节能、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烧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窑外预混式燃烧节能系统。
背景技术
燃烧系统是窑炉的关键部分,是加热升温的核心结构,就烧成陶瓷制品的炉窑而言,大多使用的燃料为气体,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气等,通常采用空气与燃料在烧嘴内混合后进行燃烧加温。
燃料成分不同则热值不同,所需的空气比例差距也比较大,如洁净的天然气与空气混合后完全燃烧的体积比约为1:(10~12),液化石油气与空气完全燃烧的体积比约为1:(24~30)。在实际过程中,风气配比要达到理论燃烧状态很难,不管过剩的燃气还是过剩的空气都会导致燃烧不完全,产生大量废气且浪费燃料、增加抽风机的电耗。如果混合不均,即使空气和燃料配比恰当,同样会出现这些问题,因此,合理的空燃比例和均匀、快速的混合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目前,风、气的比例一般是通过烧嘴芯的助燃风旋流片出风口和喷气孔的大小来控制,助燃风从旋流片、燃料从喷气头的孔洞进入燃烧室内进行混合、燃烧。并且绝大部分窑炉的烧嘴,助燃风是手动阀控制的,而燃气通过电动阀自动开、关来控制窑内的温度变化。这种结构无论是混合还是风气比例都只是一种粗糙的方式,阀门开大关小与流量和压力呈非线性增减关系,而且随着风、气量的大小不断变化,在自动调整温度的过程中有时因气量太大浓烟滚滚,有时因风量过剩导致熄火,有时因风气混合不均致使火焰不稳定,引起产品质量波动大,并且单位能耗高。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二次风混合结构,即在烧嘴内部设置二个风道、一根燃气管,第一次用少量风与燃气混合后燃烧,第二次将助燃风直接喷入燃烧产物中进一步充分燃烧,但仍然无法达到最佳燃烧效果,并且烧嘴块头大(占窑墙空间、向外散热严重)、结构复杂、造价高,难以得到有效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窑外预混式燃烧节能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窑外预混式燃烧节能系统,包括烧嘴外壳,所述烧嘴外壳上设置有进气接口与助燃风接管,所述进气接口连接有混气罐,所述混气罐上连接有燃气软管与高压空气管,所述高压空气管远离所述混气罐的一端连接有高压空气软管,所述助燃风接管远离所述烧嘴外壳的一端连接有助燃风管。
该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燃气软管提供燃气,高压空气软管向高压空气管内供入高压空气,燃气在进入烧嘴外壳前,先与高压空气在混气罐内进行预混合,由于空气压力高,可以将进入到混气罐内的燃气吹散并流向混气罐四周,形成紊流,混合效果更好,从混气罐排出的混合气体进入烧嘴外壳内,与助燃风接管处排出的助燃风混合后燃烧,如此可使燃气与空气充分混合,使燃气完全燃烧,提高燃烧效率与火焰稳定性,以达到节能、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燃气软管上设置有燃气球阀与燃气孔板流量计。燃气孔板流量计可测出燃气软管内的流量,配合燃气球阀的使用可更好地控制燃气的进气量。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助燃风接管上设置有碟阀,所述助燃风接管与所述助燃风管的连接处设置有助燃风孔板流量计。助燃风孔板流量计可测出助燃风管内的流量,配合碟阀的使用可更好地控制助燃风的进风量,如此燃气与空气的流量可更精准地控制,以保证达到最佳配比,提高燃烧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德力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德力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15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引物探针组合物及检测方法和用途
- 下一篇:型材自动取料治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