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小孔TIG和活性化TIG的钛合金复合焊工艺及活性剂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30547.1 | 申请日: | 2020-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518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雷小伟;高瑞;余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3K9/167 | 分类号: | B23K9/167;B23K9/235;B23K35/362;B23K103/14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常晓虎 |
地址: | 4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小孔 tig 活性 钛合金 复合 焊工 活性剂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小孔TIG和活性化TIG的钛合金复合焊工艺及活性剂,该活性剂属于氟化物组元,包含分析纯的氟化钙、氟化钠、氟化铝和氟化银。所述基于小孔TIG和活性化TIG的钛合金复合焊工艺,利用所研制的活性剂,在焊接前涂覆或喷涂与焊接表面,焊接过程中可增加电弧挺度,提高电弧的熔透性,达到降低熔宽,减小焊缝和热影响区体积,降低焊接变形效果,同时,对焊接气孔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熔化焊焊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小孔TIG和活性化TIG的钛合金复合焊工艺及活性剂,应用于厚板钛合金的对接型中等厚度焊缝。
背景技术
钛合金以其高比强度、优质抗腐蚀性能、以及无磁性等一系列优点,在海洋工程、船舶建造、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压力容器制造和核电设备等工业领域广泛应用,中等厚度5~15mm钛合金在工程应用中最为广泛。较先进的钛合金自动焊接方法有电子束焊(EB)和等离子弧焊(PAW),其不但设备昂贵,且使用成本较高,工程应用和推广较慢。
钛合金小孔TIG是一种小孔型焊接技术,采用增加TIG电流方法,加强电弧收缩的原理,使电弧穿透能力增强,保持焊接过程中小孔持续存在进行焊接,可单道不开坡口一次性焊透12mm钛合金,焊接速度可达300mm/min甚至更大,该方法不需要离子气,焊前装配间隙和错边要求也较低,属于较适合钛合金厚板的焊接方法,近年来发展迅速,非常适合工程应用。但是,小孔TIG由于焊接电流较大,焊接接头呈明显的铆钉型,不但焊缝正面过宽造成焊缝不美观,也存在由于焊缝和热影响区过大引起较大的焊接变形。这也是造成该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制约的原因。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钛合金小孔TIG热输入大、焊缝和热影响区过大,引起较大的焊接变形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小孔TIG和活性化TIG的钛合金复合焊工艺及活性剂,针对钛合金的小孔TIG,研制了专用的钛合金小孔TIG活性剂,在焊接前涂覆或喷涂与焊接表面,焊接过程中可增加电弧挺度,提高电弧的熔透性,达到降低熔宽,减小焊缝和热影响区体积,降低焊接变形效果,同时,对焊接气孔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钛合金小孔TIG焊用的活性剂,包含分析纯的氟化钙、氟化钠、氟化铝和氟化银,按照质量百分比,氟化钙比例为40-70%,氟化钠比例为5-20%,氟化铝比例为5-20%,氟化银比例为10-25%,上述成分按照所述的质量百分比调配混合均匀,在烘箱中烘干后,用球磨机粉碎至50-120um,得到活性剂产品,装入干燥的储存装置中即可。
基于小孔TIG和活性化TIG的钛合金复合焊工艺,所述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对待焊接的钛合金板的焊接区域进行清理;
步骤二、取所述的活性剂和丙酮或无水乙醇进行混合,混合比例是每100ml丙酮或无水乙醇添加10~20g活性剂,混合均匀后涂覆或喷涂在钛合金板上清理后的焊接区域;
步骤三、对待焊接的钛合金板进行组对并固定,组对间隙小于1.5mm,错边小于1mm,然后进行小孔TIG焊;
步骤四、在小孔TIG焊的过程中,当钛合金板为“I”字型的直边坡口时,焊接的工艺参数为:(1)板厚5mm时,焊接电流400~450A ,焊接速度400~500mm/min;(2)板厚10mm时,焊接电流450~500A ,焊接速度200~300mm/min;(3)板厚15mm时,焊接电流550~600A ,焊接速度150~250mm/min;
当钛合金板为“Y”字型的组合坡口时,焊接电流500~580A, 焊接速度150~250mm/min。
步骤一中,对于厚度为5~15mm钛合金,采用“I”字型直边坡口,组对前对坡口两端面及焊缝两侧进行机械清理;对于厚度>15mm钛合金,采用 “Y”字型组合坡口,钝边10~12mm,对钝边端面、斜边区域及焊缝两侧进行机械清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05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