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矿山地质灾害动态识别与监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028044.0 | 申请日: | 2020-0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421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 发明(设计)人: | 朱怡飞;姚鑫;李凌婧;周振凯;任开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S17/90 | 分类号: | G01S17/90;G01C11/02;G08B2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呱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7 | 代理人: | 杜立军 |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遥感 数据 矿山 地质灾害 动态 识别 监测 方法 | ||
1.一种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矿山地质灾害动态识别与监测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S1:利用航摄无人机技术获取高精度地面光学影像并利用机载激光雷达获取高精度地面高程信息;
S2:根据所述高精度地面光学影像和所述高精度地面高程信息生成三维立体地质模型,根据所述三维立体地质模型进行灾害解译;
S3:回溯历史高精度影像并根据历史高精度影像追溯研究区的变形发展过程信息;
S4:根据高精度地面光学影像进行堆栈InSAR计算,提取历史变形信息,并计算平均变形结果;
S5:根据变形发展过程信息和历史变形信息提取出重点区域,布设人工角反射器网络;
S6:采用融合角反射传感器的时间序列InSAR数据处理流程对重点区域进行时序分析;
所述根据变形发展过程信息和历史变形信息提取出重点区域,布设人工角反射器网络具体包括:
根据无人机载激光雷达获取的高程数据、雷达数据的方位向角度和入射角、卫星升轨或降轨状态进行叠掩分析;
根据雷达反射截面对角反射器的形状大小进行设计;
根据卫星轨道的倾角、角反射器安装地点的纬度、卫星升轨或降轨状态来计算角反射器底边方位角;
根据卫星过境当地入射角计算角反射器的俯仰角度;
根据所述堆栈InSAR计算得出的平均变形结果确定角反射器布设阵列;
所述采用融合角反射传感器的时间序列InSAR数据处理流程对重点区域进行时序分析具体包括:
获取到k+1幅SAR原始格式的SAR数据后,生成多景单视复数图像;
通过重采样后的单视复数图像生成平均后向散射强度图,识别图中亮斑行列数确定点位;
通过测量角反射器的gps精确点位,利用地理编码表将地理坐标转换为雷达坐标获取角反射器的行列数;
利用角反射器的干涉光谱图斑识别图斑中心位置,获取亚像素级别角反射器点精确坐标;
在提取到永久散射点并确定雷达坐标下角反射器点位后,将多景数据进行多依次进行计算,具体包括:多参考基线组合计算;多参考干涉相位估计计算;解缠及残差极限优化计算;解缠及残差低通滤波分离大气相位计算;引入机载激光雷达获取的高精度地面高程信息进行高程优化计算;在处理高程及大气误差后,利用奇异分解获得单参考干涉相位计算,生成时间序列形变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矿山地质灾害动态识别与监测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利用航摄无人机技术获取高精度地面光学影像具体包括:数据处理步骤为:飞行重叠度检查;空三计算;进行智能平差;dem生成;正射纠正;dom生成;正射影像拼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矿山地质灾害动态识别与监测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根据所述高精度地面光学影像和所述高精度地面高程信息生成三维立体地质模型具体包括:
利用机载激光雷达获取高精度dem数据生成山体阴影图;
选取可以识别的典型特征地物,利用典型特征地物与航摄无人机技术获取的高精度dom数据进行亚像素级配准;
利用配准表配准dom与dem数据;
利用配准后的dom和dem构建三维立体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矿山地质灾害动态识别与监测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回溯历史高精度影像并根据历史高精度影像追溯研究区的变形发展过程信息具体包括:
利用存档高精度光学影像数据,对发展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变化检测与特征识别搜寻成灾迹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矿山地质灾害动态识别与监测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根据高精度地面光学影像进行堆栈InSAR计算,提取历史变形信息具体包括:将多幅SAR单视复数图像进行配准,重采样,多视去平地效应,匹配获得生成差分干涉相位,引入高精度dem去除高程误差,选取稳定点进行解缠计算,将多幅解缠后的差分干涉相位图进行线性叠加,获得区域年平均相位变形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804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