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调节的拾音装置及应用其的助听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25010.6 | 申请日: | 2020-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836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蓝天翔;姜鸿彦;赵非;李华伟;文卫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博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25/00 | 分类号: | H04R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商专润文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7 | 代理人: | 朱栋梁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节 装置 应用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可调节的拾音装置及应用其的助听设备,拾音装置包括外壳体、麦克风壳体、麦克风以及驱动机构,麦克风安装于麦克风壳体内,外壳体套装于麦克风壳体,驱动机构安装于外壳体,外壳体上开设有第一传声孔,麦克风壳体上开设有第二传声孔,第二传声孔与第一传声孔相配合,麦克风壳体通过驱动机构可活动地安装于外壳体,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麦克风壳体能够沿外壳体的内壁活动,使得第二传声孔与第一传声孔完全连通、部分连通或者完全错开。当麦克风壳体相对外壳体活动时,第一传声孔与第二传声孔完全相通、部分相通或者完全错开,实现对最终进入麦克风的声音流量的控制和调节,进而有效地控制传入耳朵的声音流量及改善声音的频响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助听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调节的拾音装置及应用其的助听设备。
背景技术
人类所接触到声音包括语言声,音乐声以及噪声等各种类型的声音,这些声音具有不同的频响特征及频宽。而人类听觉会因各种原因导致听力损失,进而导致感知声音的功能衰退,由于听力损失因人而异,其感知声音的需求不同,因此需要对传入耳朵的声音进行调控或修饰,以符合个体听觉状态。目前可以通过听力检测掌握听力损失的程度,并使用助听器弥补损失的听力。
但是,大多数情况是听力损失并不严重,并没有达到听力障碍(即耳聋)的程度,例如隐匿性听损,还有大多数耳鸣患者以及日常就诊于耳科的患者,他们越来越多的是出于保健的目的或者轻微的症状而就诊的,这些群体的听力处于正常与耳聋之间,可以称之为“不完全听力损失”。“不完全听力损失”的患者感知不同频率声音的状态十分复杂,一部分听力需要补偿(增加传入音量),而一些频段则需要衰减声音(减少传入音量)。这部分人群实际上是十分庞大的,他们的听力情况已经是需要干预的,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一般的助听器使用起来会让他们十分难受,他们根本不愿意接受佩戴,另一种可能是,普通的助听器本来就是为那些耳聋的人群而研制的,对于“不完全听力损失”的人群,其输出参数可能并不适用。研究表明,长时间过度的声音刺激会引起听力损伤,如此下去,这部分人群要不就是干预滞后,要不就是干预过度,最终耳聋人群的发病率变高。
而为什么说目前的助听器不适合“不完全听力损失”的人群呢,那是因为,目前助听器接收声音的麦克风通常都是裸露于环境中,接收四面八方的声音,通过各种电子开关进行联通或断开来控制麦克风开启或关闭的工作状态。现有的助听器产品是一种常见的“麦克风(拾音器)+喇叭(扬声器)”的声音传播系统。通过音量控制旋钮控制喇叭的输出声压(音量大小)。这种方式最终是通过控制喇叭实现控制音量或聆听响度。现有的助听器产品的“麦克风+喇叭”系统已由固定型号或性能的部件组合成固定的配套设备,这时麦克风只有两个状态:开和关。这种麦克风无法调节声音的流量状态,只能控制喇叭输出音量来实现音量调节,而规格喇叭的输出是专为耳聋人群设计的,即使是最小的输出声音强度也有可能超过“不完全听力损失”人群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调节的拾音装置,该装置能够有效地控制传入耳朵的声音流量及改善声音的频响特性,为提高聆听体验、保护听觉、预防听力损伤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还提供了一种应用该拾音装置的助听设备,至少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之一。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调节的拾音装置,包括外壳体、麦克风壳体、麦克风以及驱动机构,麦克风安装于麦克风壳体内,外壳体套装于麦克风壳体的外周,驱动机构安装于外壳体,外壳体上开设有第一传声孔,麦克风壳体上开设有与麦克风连接的第二传声孔,第二传声孔与第一传声孔相配合,麦克风壳体通过驱动机构可活动地安装于外壳体,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麦克风壳体能够沿着外壳体的内壁活动,使得第二传声孔与第一传声孔完全连通、部分连通或者完全错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博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博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50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