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簇井的土壤透气率真空抽提分层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24532.4 | 申请日: | 2020-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416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石剑寒;易树平;刘玉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南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徽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05 | 代理人: | 卢杏艳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土壤 透气 率真 空抽提 分层 测试 方法 | ||
1.一种基于簇井的土壤透气率真空抽提分层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分析测试地块的水文地质资料:所述水文地质资料包括土层岩性特性、地下水文特性,确定目标测试土层及抽提土层深度;
2)建井:在土壤包气带建立抽提井和监测井,包括如下步骤:
a.定位:抽提井布设1口,在以抽提井为圆心的圆周方向上均匀布设若干口监测井,且各监测井距抽提井的径向距离不同;
b.钻孔:抽提井和监测井的建立均采用机械钻机钻孔,所述抽提井和监测井的孔径、孔深相同,所述孔深大于抽提土层的埋深;
c.安装井管:井管由白管和筛管组成,从上至下依次为白管、筛管、白管,白管与筛管固定连接并相互连通,筛管外壁包裹有细纱网;抽提井内安装一根井管,所述井管的中心与钻孔中心线重叠,长度与抽提井的深度一致,根据抽提土层深度设置筛管的长度及位置;监测井采用簇井结构,即一个钻孔内并列且等距安装多根井管,所述监测井内的各井管的管径、筛管的长度相同,井管的数量根据土层属性分布设置,各井管的长度不大于各目标测试土层的埋深,筛管分别位于目标测试土层内,以确保土层的代表性;
d.装填滤料和封井材料:抽提井和监测井均采用洁净的石英砂作为滤料,采用膨润土及膨润土浆作为封井材料;所述滤料至少覆盖筛管的长度,所述膨润土填充在滤料层上,所述膨润土泥浆填充在膨润土上,一直填充至另一根井管的筛管底部或与地面平齐,确保有效阻隔水流和气流;
e.砌筑井台:井口处使用混凝土固定井管,混凝土浇筑一直从地面到膨润土泥浆回填上部;
3)设备连接:通过钢丝软管或者PVC管将抽提井的井管与真空泵连接,并在抽提井和监测井内的各井管的管头安装有气压表,在抽提井的井管的管头安装有气体流量计;
4)气相抽提与气流监测:开启真空泵,使待测区土体内产生负压,驱动土壤间隙内气体流动,一定时间后,气流达到稳定状态,抽提井内的井管的气体表、气体流量计读数基本保持不变,记录抽提井内的井管气压表、气体流量计读数以及各监测井内井管的气压表读数;
5)土壤透气率计算:根据下式计算不同距离不同深度的土层土壤监测点位的土壤透气率:
式中:Ka为土壤透气率,量纲为m2;Qv为抽提井内井管的气体流量,量纲为m3/s;μa为空气粘滞系数,量纲为Pa·s,取1.83×10-5Pa·s;b为抽提井内井管的筛管长度,即抽提土层厚度,量纲为m;R1为抽提井内井管的内半径,量纲为m;R2为监测井中心距抽提井中心的距离,量纲为m;P1为抽提井内井管的绝对气体压力,量纲为Pa;P2为距离抽提井R2点位处监测井内井管的绝对气体压力,量纲为P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簇井的土壤透气率真空抽提分层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层岩性特性至少包括土层属性分布、土层的层底埋深、粒径分布,所述地下水文特性至少包括地下水类型、埋深、地下水渗透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簇井的土壤透气率真空抽提分层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提井和监测井的孔径不小于2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簇井的土壤透气率真空抽提分层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管采用PVC材质,所述白管与筛管之间采用螺纹或者管套连接,所述筛管预先由激光切割滤缝,滤缝宽度为0.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簇井的土壤透气率真空抽提分层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提井井内井管的管径为63mm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簇井的土壤透气率真空抽提分层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井内的各井管的管径不超过50mm,井管与井管之间、井管与孔壁之间距离不小于1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簇井的土壤透气率真空抽提分层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井内的各井管的的筛管长度为100-2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南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南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453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