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形状记忆负泊松比椎间融合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22304.3 | 申请日: | 2020-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104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刘立武;刘彦菊;林程;冷劲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诚辉律师事务所 11430 | 代理人: | 范盈 |
地址: | 150006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形状 记忆 泊松比 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形状记忆负泊松比椎间融合器,其包括若干个负泊松比结构单元,且负泊松比结构单元通过外界驱动在初始状态和临时状态之间转变;其在临时状态下置入人体病变位置,之后通过外界驱动转化为初始状态实现与病变位置上下表面的充分接触。本发明使用时,首先给椎间融合器一个外界驱动,其体积变小,由于负泊松比结构单元本身具备的压缩侧向反而收缩的独特属性,临时状态的椎间融合器具备更小的体积,因此不需要额外的压缩空间,之后将体积减小后的椎间融合器植入人体内,当其达到病变位置后,再次给其一个外界驱动,负泊松比结构单元发生膨胀导致椎间融合器体积变大,使其在病变位置可与终板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促进融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形状记忆负泊松比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椎间融合术是治疗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有效方法,可以极大地缓解病人病痛,进行功能修复;上世纪八十年代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及应用,实现了融合和固定的集成化功能,已被大量推广。
然而,目前大多数临床应用的椎间融合器由于植入尺寸、接触面积等的限制均只适用于开放融合手术,术中需大范围剥离、牵拉椎旁肌肉等软组织,术中出血多,可能造成脊神经的损伤,术后还易发生慢性腰背部疼痛。
因此,选择理想的椎间融合器对融合术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对于微创融合术,很难在融合器植入体积和融合面积上取得平衡;选择小体积的融合器可以在手术中对患者损伤更小,但若融合器与椎体终板接触面积过小,则易导致终板塌陷、稳定性降低,融合率下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形状记忆负泊松比椎间融合器,其相较于传统的融合器更适合微创手术,且具有较好的融合率。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形状记忆负泊松比椎间融合器,其包括若干个负泊松比结构单元,若干个所述负泊松比结构单元成排成列设置;且所述负泊松比结构单元通过外界驱动在初始状态和临时状态之间转变;其在所述临时状态下置入人体病变位置,之后通过外界驱动转化为初始状态实现与病变位置上下表面的充分接触。
优选地,所述负泊松比结构单元采用形状记忆聚合物、形状记忆合金以及填料构成。
优选地,所述形状记忆聚合物为形状记忆聚醚醚酮、形状记忆聚醚酮酮、形状记忆环氧树脂或形状记忆聚乳酸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形状记忆合金为形状记忆镍钛合金、形状记忆钛基合金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填料为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二氧化钛、碳纤维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优选地,相邻的所述负泊松比结构单元错位设置,使该形状记忆负泊松比椎间融合器的两侧形成用于放置植入骨的腔体。
优选地,该形状记忆负泊松比椎间融合器进一步包括防滑单元,所述防滑单元位于成排成列设置后的负泊松比结构单元的外表面;
所述防滑单元为第一防滑结构、第二防滑结构以及第三防滑结构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或者,
所述防滑单元为章鱼吸盘结构、树蛙脚垫结构或者壁虎脚结构。
优选地,该形状记忆负泊松比椎间融合器进一步包括用于与外界输送装置连接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开设在若干个所述负泊松比结构单元成排成列设置后形成的椎间融合器的侧面。
优选地,所述负泊松比结构单元为凹六边形蜂窝结构、凹三角形结构、星型结构、旋转三角形结构、旋转矩形结构、手型结构、反手型结构、菱形结构、矩形结构中的一种。
优选地,该形状记忆负泊松比椎间融合器采用通过4D打印成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23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