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溶酶体靶向的极性和粘度双响应荧光碳点、制备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21570.4 | 申请日: | 2020-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995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李朝辉;屈凌波;尹晓慧;孙远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2/15 | 分类号: | C01B32/15;C09K11/65;G01N21/64;B82Y20/00 |
代理公司: | 郑州优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5 | 代理人: | 王红培 |
地址: | 450001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溶酶体 靶向 极性 粘度 双响 荧光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溶酶体靶向的极性和粘度双响应荧光碳点、制备方法及应用,将5‑氨基‑2‑(羟甲基)苯基硼酸环单酯与酒石酸以摩尔比为1:1的比例溶解在超纯水中,溶液转移到聚四氟乙烯的内衬里,于真空干燥箱中180℃反应12 h,冷却后离心以除去较大的颗粒,超滤以除去较小的原料,冷冻干燥得到碳点。本发明碳点能够内在地靶向溶酶体,不需要任何靶标配体,且对pH不敏感,对极性和粘度双响应;本发明可以通过极性和粘度双响应,区分正常细胞与癌细胞。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荧光碳点和生物传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溶酶体靶向的极性和粘度双响应荧光碳点、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溶酶体作为细胞中酸性最高和粘度最大的消化器官,具有消化、信号传导、质膜修复、细胞内运输、体内平衡和自噬等多种功能,它的异常也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因此,开发用于追踪和可视化溶酶体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癌症作为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大多数关于癌症的研究集中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其中,在癌症诊断和治疗的主要困难是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快速,敏感地分化。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发出多种临床检测方法,例如计算机断层扫描、X射线、磁共振成像、超声、原子力显微镜、调制拉曼光谱和生物标记物等。但是这些都存在低信噪比、辐射过量、受限的指定分子设计、繁琐的合成步骤、复杂的纯化步骤、高成本和过表达等的缺点。因此,迫切需要开发用于区分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新工具。
近年来,利用碳点的荧光成像技术,由于其优异的的选择性、敏感性和时空分辨率,已成为研究生物分子,活细胞过程和癌症诊断的有力工具。虽然一些报道的碳点能用来区分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但是还没有同时具备溶酶体靶点和癌症诊断的荧光碳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溶酶体靶向的极性和粘度双响应荧光碳点、制备方法及应用,利用溶酶体内极性低、粘度高的特点区分正常细胞与癌细胞,从而实现癌症诊断。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溶酶体靶向的极性和粘度双响应荧光碳点的制备方法,将5-氨基-2-(羟甲基)苯基硼酸环单酯与酒石酸以摩尔比为1:1的比例溶解在超纯水中,溶液转移到聚四氟乙烯的内衬里,于真空干燥箱中180 ℃反应12h,冷却后离心以除去较大的颗粒,超滤以除去较小的原料,冷冻干燥得到碳点。
基于癌症诊断的荧光碳点合成路线如下:
所述荧光碳点通过在溶酶体中的极性和粘度双响应,区分正常细胞与癌细胞。随着极性的降低(极性值从0.3200到0.0205)或者粘度的增加(粘度值从0.8930到856.0),530nm处的荧光迅速增加,且呈现良好的线性。
上述应用具体包括:
分别测试碳点在不同极性溶液或不同粘度溶液里的荧光光谱的变化,荧光的激发波长为445 nm,发射波长为530 nm,随着极性的降低或者粘度的增加,530nm处的荧光迅速增加,且具有良好的响应。同时测试碳点在不同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中的亮度差异,达到区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目的。在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疾病的诊断中有很好的前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碳点合成十分简单,便于操作;(2)本发明碳点能够内在地靶向溶酶体,不需要任何靶标配体,且对pH不敏感,对极性和粘度双响应;(3)本发明可以通过极性和粘度双响应,区分正常细胞与癌细胞。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1碳点的TEM图谱。
图2是实施例1碳点的XRD图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未经郑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15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