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绵钛还原生产反应点的测温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021466.5 | 申请日: | 2020-0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070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4 |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泽;张履国;余川;郭晓光;王忠朝;翁启刚;蔡增新;龚仕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K7/02 | 分类号: | G01K7/02;G01K1/14;G01K1/08;C22B34/12;C22B5/04;C22B5/16 |
| 代理公司: | 遵义市冈鸿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2102 | 代理人: | 刘刚 |
| 地址: | 563000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绵 还原 生产 反应 测温 装置 | ||
一种海绵钛还原生产反应点的测温装置,包括法兰、圆管、热偶和堵板;所述的圆管上端穿过法兰中心位置呈敞口结构设置,底端设置有堵板;所述的热偶设置于圆管内;所述的圆管底端穿过大盖中心位置,设置于反应液面300mm至500mm距离。还原加料生产时,组装有热偶的圆管穿过大盖中心位置到反应液面以上,采用直接辐射测温的方式测温,克服反应器内反应温度传递不及时的技术问题。能及时反映还原反应温度,控制加料速度,减少中心部位产品烧结、夹心MgCl2偏多等产品结构致密问题。本发明采用反应器内测温方式取代外测温方式,减少操作工的劳动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绵钛生产的制备,具体说是涉及一种海绵钛还原生产时反应点的测温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工业生产海绵钛均采用镁还原四氯化钛方法。即在反应器中加入液体镁,不断加入四氯化钛与其反应得到颗粒钛,慢慢形成海绵钛钛坨,还原加料生产结束后,进入蒸馏生产除去钛坨中的少量镁和氯化镁,采用蒸馏炉型的方式有串联炉和并联炉(倒“U”型联合法)。在还原生产时都采用外测温方式进行对反应温度的检测,外测温就是在还原蒸馏炉上设置测温套管,还原组装时,拆卸测温套管上的盲板,人工把监测仪器装入套管内,并贴紧反应器器壁进行监测温度变化。还原结束转蒸馏生产时把监测仪器撤出,在封堵测温套管上的盲板,每炉还原生产的测温点3个以上,这些操作都是在高温下操作,增加操作工的劳动强度。该技术测温主要是靠热的热传递方式,中心反映温度最高,再通过液体镁向外传递到反应器器壁,特别在设备大型化后海绵钛还原生产时,传递方式不及时,测温误测,造成加料速度误判,导致中心部位温度偏高,中心部位产品烧结、夹心MgCl2偏多、硬块量增加、爬璧钛增加、产品结构致密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产品的合格率,增加了海绵钛的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设备大型化后海绵钛还原生产时,传递方式不及时,测温误测,造成加料速度误判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海绵钛还原生产反应点的测温装置,包括法兰1、圆管2、热偶3和堵板4;所述的圆管2上端穿过法兰1中心位置呈敞口结构设置, 底端设置有堵板4;所述的热偶3设置于圆管2内;
所述的圆管2底端穿过大盖中心位置,设置于反应液面300mm至500mm距离。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克服反应器内反应温度传递不及时的技术问题。
2、本发明采用反应器内反应温度直接辐射温度监测,能及时反映还原反应温度,控制加料速度,减少中心部位产品烧结、夹心MgCl2偏多等产品结构致密问题。
3、本发明采用反应器内测温方式替代外测温方式,降低操作工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法兰,2-圆管,3-热偶,4-堵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海绵钛还原生产反应点的测温装置,包括法兰1、圆管2、热偶3和堵板4;所述的圆管2上端穿过法兰1中心位置呈敞口结构设置, 底端设置有堵板4;所述的热偶3设置于圆管2内;
所述的圆管2底端穿过大盖中心位置,设置于反应液面300mm至500mm距离。
所述的热偶3与计算机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14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