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餐厨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18952.1 | 申请日: | 2020-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80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袁增伟;张诗文;周新荣;陈天鸣;王婷;覃祖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A01K67/033;H02J7/35;C05F15/00;C02F103/06 |
代理公司: | 南宁深之意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5123 | 代理人: | 卢颖 |
地址: | 211200 江苏省南京市溧***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渗滤 处理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种餐厨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设置于本体(1)顶部的太阳能集热器(2)、物料进口(3)和太阳能电池板(24);所述的物料进口(3)设置于本体(1)顶部一端,另一端分别设有相邻的太阳能集热器(2)和太阳能电池板(24);所述的本体(1)内部由上而下分别为废液槽(4)、生物处理层(5)、生化净化层(6)和净化液储存槽(9);
所述的废液槽(4)通过滤网(28)和物料进口(3)下部通道连通;废液槽(4)内底部设有滤水管(15)和热管(16),滤水管(15)分别连接蒸发器(14)的进水口和清洗管道(20)的第一支管(21);热管(16)与太阳能集热器(2)连接;所述的物料进口(3)位于滤网(28)下部处的通道内设有可抽出的挡板(11),挡板(11)向废液槽(4)倾斜;物料进口(3)下端与生物处理层(5)连通,并设有和本体(1)连接的放置仓(12),放置仓(12)顶面倾斜,倾斜方向和挡板(11)的倾斜方向一致,放置仓(12)内设有蒸发器(14);
所述的生物处理层(5)和生化净化层(6)通过养殖盘(17)进行分隔,生物处理层(5)顶部设有石英加热管(19)和第一喷洒管道(10);所述的养殖盘(17)可从本体(1)远离物料进口(3)的一端抽出,位于物料进口(3)下部的一端架在放置仓(12)侧面上,两侧设有进气凹槽(1701),底部均匀分布有贯穿盘体的筛孔(1706),位于本体(1)的壁体一端设有观察口(1703)和把手(1704);所述的石英加热管(19)与太阳能电池板(24)连接;所述的第一喷洒管道(10)分别连接蒸发器(14)的出水口和清洗管道(20)的第二支管(22),管体上均分布有蒸气出口;
所述的养殖盘(17)的进气凹槽(1701)内设有贯穿盘体的进气口(1702),养殖盘(17)内设有一层格网(1705),底部设有可抽出的插板(1707);
所述的生物处理层(5)左右分为养殖区和分离区,通过中部的隔板(34)隔开,分离区设有分离滚筒(31);分离滚筒(31)通过转轴连接隔板(34)和电机(30)进行转动,分离滚筒(31)的进料端设置于放置仓(12)的斜面下部,出料端设置于隔板(34)下部并位于养殖盘(17)上部;分离滚筒(31)的筒壁上均匀分布有通孔(33),转轴上沿其轴向设有螺旋叶片(32);所述的电机(30)设置于放置仓(12)内上部;
所述的生化净化层(6)底部为隔层(26),隔层(26)下部为净化液储存槽(9);所述的隔层(26)一端连接进气通道(7)的壁体,另一端连接放置仓(12)的底部;隔层(26)为双层设置,中间填充有活性炭(8),上层和下层的板面上均匀分布有渗滤孔(13);所述的进气通道(7)设于本体(1)底部边沿,顶部通过进气孔(25)与本体(1)内连通,位于本体(1)壁体一侧设有通风百叶(23);
所述净化液储存槽(9)远离进气通道(7)的一端设有水管(27)连接到抽水泵(18),抽水泵(18)连接清洗管道(20),清洗管道(20)上设有第一支管(21)和第二支管(22);第一支管(21)和第二支管(22)上均设有电磁阀(2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餐厨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1)内还设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所述的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第一喷洒管道(10)上;所述的湿度传感器设置于养殖盘(17)内;所述的氧气传感器设置于进气孔(25)处;所述的红外传感器设置于养殖盘(17)上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餐厨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养殖盘(17)底部的筛孔直径为4~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餐厨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离滚筒(31)下部还设有第二蒸发器(36),设置于养殖盘(17)靠近分离滚筒(31)一端下部;第二蒸发器(36)出液口连接生物处理层(5)顶部的第二喷洒管道(35),进液口连接废液槽(4)内的滤水管(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未经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1895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