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垃圾在堆山造景工程中协同利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14593.2 | 申请日: | 2020-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065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詹良通;徐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7/18 | 分类号: | E02D17/18;E02D3/00;E02D3/08;E02D3/10;E03F3/04;B44C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久维律师事务所 11582 | 代理人: | 邢江峰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垃圾 堆山造景 工程 协同 利用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建筑垃圾在堆山造景工程中协同利用方法,包括:再生粗骨料用于碎石桩、工程渣土用于堆山体、再生细骨料用于水平排水层、大粒径废弃石料用于坡脚反压层、预筛分渣土和再生细骨料用作封顶覆盖层。本发明充分发挥不同种类建筑垃圾的工程特性,在堆山造景工程不同部位加以利用,解决我国南方堆山造景工程存在的稳定安全和水土保持问题,包括:1)堆山体荷载大易造成软土地基失稳、差异沉降的问题,2)高含水率工程渣土排水固结慢易造成堆山体滑坡等问题;3)雨水入渗造成堆山填土软化及雨水冲刷植被层问题。通过本发明技术方案实现我国南方地区工程渣土堆山体堆得高、堆得稳,同时为五大类建筑垃圾提供出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建设技术领域,具体为建筑垃圾在堆山造景工程中协同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各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建设,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是指对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及其辅助设施等进行建设、改造、装修、拆除、铺设等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五大类。工程渣土是指各类建(构)筑物、管网、道桥等在建设过程中开挖土石方产生的弃土。工程垃圾是指各类建(构)筑物、管网、道桥等在新建、改(扩)建过程中产生的混凝土、沥青混合料、砂浆、模板等弃料。拆除垃圾是指各类建(构)筑物、管网、道桥等拆除过程中产生的混凝土、砂浆、砖瓦、陶瓷、石材、金属、木材等废弃物。通过重型筛等设备将工程垃圾和拆除垃圾中分离出来粒径小于2mm的细粒物质称为预筛分渣土。利用工程垃圾和拆除垃圾中的混凝土、砖瓦、石材等经除土、破碎和筛分等工艺制成的骨料称为再生骨料,其中粒径大于2mm小于4.75mm的颗粒称为再生细骨料,粒径大于4.75 mm的颗粒称为再生粗骨料。
我国大量建筑垃圾被随意丢弃或简易填埋,这种粗放式处置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易造成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我国南方沿江沿海地区利用工程渣土进行堆山造景时存在以下特征:1)天然地基多为软土地基,难以承受堆山体巨大且分布不均匀的荷载,容易出现地基土剪切破坏、不均匀沉降过大等问题;2)工程渣土具有含水率高、抗剪强度低、排水固结慢等特征,容易诱发堆山体局部坍塌、整体滑移等现象;3)多为湿润气候区,常年雨水充沛,容易发生雨水冲刷造成山体水土流失、雨水入渗造成填土软化等问题。因此,亟需研发可靠的高含水率工程渣土堆山技术,技术内容包括软土地基处理、堆体稳定控制、坡面雨水防渗等。若能利用建筑垃圾进行堆山造景,既能解决建筑垃圾的出路问题以及公园绿地建设土石料的来源问题,也是响应我国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号召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变废为宝、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建筑垃圾在堆山造景工程中协同利用方法,其充分发挥不同种类建筑垃圾的工程特性,在堆山造景工程不同部位加以利用,解决我国南方堆山造景工程存在的稳定安全和水土保持问题,包括:1)堆山体荷载大易造成软土地基失稳、差异沉降的问题,2)高含水率工程渣土排水固结慢易造成堆山体滑坡等问题;3)雨水入渗造成堆山填土软化及雨水冲刷植被层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建筑垃圾在堆山造景工程中协同利用方法,其堆山造景工程主体部分全部采用建筑垃圾进行建造,包括:再生粗骨料用于碎石桩、高含水率工程渣土用于堆山体、再生细骨料用于水平加筋排水层、大粒径废弃石料用于坡脚反压层、以及预筛分渣土和再生细骨料用于封顶覆盖层。
更进一步地,利用再生粗骨料的骨架支撑作用和再生细骨料的良好排水性能,采用与山体荷载相适应的再生粗骨料碎石桩解决软土地基承载力不足问题,设置水平加筋排水层用于控制软土地基差异沉降。
更进一步地,将堆山体荷载等效成为由n级台阶组合而成的荷载单元,并将地基表面相应地划分成n个区域,基于每个区域的堆山荷载和地质勘察资料进行桩体设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145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