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功率放大器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94801.X | 申请日: | 2019-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323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吉冈贵章;原内健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3F3/68 | 分类号: | H03F3/68;H03F3/189;H03F3/6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张青;卢英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功率放大器 | ||
功率放大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放大元件;竞赛型电路,其具有配置为竞赛型的多个传输线路,并与所述多个放大元件连接;以及多个差频短路电路,它们与所述竞赛型电路的多个节点分流连接,所述多个差频短路电路分别具有串联连接的电感器和电容器,所述多个差频短路电路的谐振频率越远离所述多个放大元件越小,在所述多个节点中的同一级的多个节点连接有谐振频率相等的所述差频短路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率放大器。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中的信息传递量的扩大,对在传输信息的高频信号的带宽扩大时也具有良好的失真特性的微波功率放大器的要求提高。将高频信号的带宽的高频端与低频端的频率间隔称为失谐宽度或失谐频率,将与其宽度相当的频率称为差频频率或简称为差频。为了实现良好的失真特性,从晶体管端预估匹配电路的在差频下的阻抗降低是有效的。公知有将谐振频率不同的多个谐振电路与匹配电路连接的方法。
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示出以下方法:将一端与晶体管的漏极端或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的λ/4线路的另一端,与在线路的电感和差频下成为串联谐振的电容器连接,由此在微波功率放大器中防止失真特性的劣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50431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中,通过将失谐频率以下的偏置电路阻抗设为足够低的值、并且使放大器的动作频率中的偏置电路阻抗大致开放,能够防止失真特性的劣化并且减小由偏置电路引起的工作频带下的损失。但是在上述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在失谐频率增大到100MHz阶时,无法从1MHz阶至100MHz阶的宽频带,将差频的阻抗设定为较低的值,无法对所希望的所有的失谐频率防止失真的劣化。
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将谐振频率不同的多个差频短路电路与漏极端子直接连结。在该情况下,存在由于封装体内的安装区域的制约,只要不增大封装体尺寸,就不能配置构成差频短路电路的所有的电感器和电容器的问题。为了在微波功率放大器中得到较高的效率和输出等基本特性,对于所有的晶体管,需要使根据晶体管预估其连接的匹配电路的阻抗相等,使晶体管整体的动作均匀化。
另一方面,在对所有的单位晶体管单独配置有同等的差频短路电路的情况下,还存在布局设计产生制约,基本特性因电路损失的增大而下降,阻碍产品的小型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例如在放大数GHz以上的微波的功率放大器中,不降低布局设计的自由度,不导致封装体尺寸的扩大,而对所有配置的多个晶体管,使从差频中的单位晶体管端观察的连接电路的阻抗降低,从最小失谐频率至最大失谐频率防止失真特性劣化的功率放大器。
本申请的发明的功率放大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放大元件;竞赛型电路,其具有配置为竞赛型的多个传输线路,并与所述多个放大元件连接;以及多个差频短路电路,其与所述竞赛型电路的多个节点分流连接,所述多个差频短路电路分别具有串联连接的电感器和电容器,所述多个差频短路电路的谐振频率越远离所述多个放大元件越小,在所述多个节点中的同一级的多个节点连接有谐振频率相等的所述差频短路电路。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明确如下。
根据该发明,使与竞赛型电路连接的多个差频短路电路的谐振频率越远离所述多个放大元件越小,在竞赛型电路的多个节点中的同一级的多个节点连接有谐振频率相等的所述差频短路电路,由此能够提供一种通过不受其失谐频率影响地抑制失真并放大高频信号,能够有助于信息传递的大容量化的功率放大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功率放大器的电路图。
图2是比较例1的微波功率放大器的电路图。
图3是表示比较例1中的输出电路的差频阻抗的例子的图。
图4是表示比较例1的IM3的模拟结果的例子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948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户装置及通信方法
- 下一篇:燃料电池系统和燃料电池系统的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