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烯烃微多孔膜及蓄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85582.9 | 申请日: | 2019-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267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6 |
发明(设计)人: | 安达大雅;崎本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UBE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32B5/18 | 分类号: | B32B5/18;B32B27/32;H01G11/52;H01M50/417;H01M50/457;H01M50/489;H01M50/491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吴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烯烃 多孔 装置 | ||
该聚烯烃微多孔膜具有层叠结构,所述层叠结构由下述层构成:由聚丙烯树脂构成的第1层,层设于所述第1层之上、由聚乙烯树脂构成的第2层,和进一步层设于所述第2层之上、由聚丙烯树脂构成的第3层,所述第1层的厚度和所述第3层的厚度分别比所述第2层的厚度薄,所述层叠结构的厚度为16μm以下,空孔率为40~70%,表面开孔率为10~3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烯烃微多孔膜及蓄电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8年12月27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8-245963号来主 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用于此。
背景技术
近年来,高能量密度、高电动势、自放电少的蓄电装置正在普及。作 为蓄电装置,有例如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电容器。在锂离子二次电池 和锂离子电容器中,为了防止正极和负极接触而短路,在正极与负极之间 存在有隔膜。作为隔膜使用了聚烯烃微多孔膜。
对于由聚烯烃微多孔膜构成的隔膜,当蓄电装置的内部温度由于异常 电流等上升到规定温度以上时,可以堵塞多孔膜的孔,使离子不在两极间 流动,从而增大电阻。
由此能够使蓄电装置的功能停止,防止因温度过度上升而着火等危险。 防止因温度过度上升而着火等危险的功能对于蓄电装置用的隔膜来说是极 其重要的,一般被称为无孔化或关闭(shut down,以下称为SD)。
作为电池用隔膜中使用的聚烯烃微多孔膜,例如有在专利文献1中记 载的层叠多孔性膜。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层叠多孔性膜,其具有第1 层和第2层,并且具有β活性,所述第1层由含有聚丙烯系树脂与结晶熔 融峰温度比该聚丙烯系树脂低且结晶熔融峰温度为100℃以上的树脂的混 合树脂的组合物形成,所述第2层由含有结晶熔融峰温度比上述聚丙烯系 树脂高的树脂的组合物形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457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在蓄电装置中,要求进一步提高容量和安全性。因此,对于 蓄电装置中使用的隔膜,为了进一步高容量化,也要求薄膜化和安全性的 提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是薄膜且安全性优 良的聚烯烃微多孔膜。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介于电极之间 的高容量且安全性优良的蓄电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着眼于聚烯烃微多孔膜的材质和厚度, 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结果发现,具有在聚乙烯树脂层的两面设置了聚丙烯树脂层的层叠 结构,使聚丙烯树脂层的厚度比聚乙烯树脂层薄,并且将层叠结构的膜厚 设定为16μm以下、空孔率设定为40~70%、表面开孔率设定为10~30%即 可,从而想到了本发明。即,本发明涉及以下的事项。
[1]一种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层叠结构,所述层叠结构由下述层构成:
由聚丙烯树脂构成的第1层,
层设于所述第1层之上、由聚乙烯树脂构成的第2层,和
进一步层设于所述第2层之上、由聚丙烯树脂构成的第3层;
所述第1层的厚度和所述第3层的厚度分别比所述第2层的厚度薄,
所述层叠结构的厚度为16μm以下,空孔率为40~70%,表面开孔率为 10~30%。
[2]根据[1]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树脂的 180℃下的零剪切粘度ηPE(Pa·s)满足以下的式(I),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UBE株式会社,未经UBE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855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