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极性判定电路、充电器和电子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79656.8 | 申请日: | 2019-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695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北村谦治;沟口康成;狩野贵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FDK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1M10/42;H01M10/48;H02H1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宋俊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极性 判定 电路 充电器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的电池极性判定电路包括:含有与电池(BAT)的各个电极端子抵接的第一触点(T1)和第二触点(T2)的电池容纳部(2);通过电阻器(R)连接到引出电池(BAT)的电压的电压引出点(P1),并判定电池(BAT)的极性的控制装置(3);能够在第一连接状态和第二连接状态之间切换的连接切换电路(4);以及阴极连接到连接有电阻器(R)和控制装置(3)的电压读取点(P2)并且阳极接地的二极管(D),控制装置(3)基于对于连接切换电路(4)的连接状态的电压读取点(P2)的电压(VP2)来判定电池(BAT)的极性,二极管(D)的正向电压(VF)被设定为使得电压读取点(P2)的电压(VP2)为控制装置(3)的绝对最大额定值的下限值(VMIN)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极性判定电路、充电器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圆筒形干电池和充电电池被广泛用作为各种电子设备的电源。此外,充电电池能通过充电重复使用,充电器作为对充电电池进行充电的设备被广泛使用。在这种电子设备或充电器上安装电池时,需要确认电池的极性。即,电池必须沿正极端子与正极端子应抵接的触点抵接并且负极端子与负极端子应抵接的触点抵接的正确连接方向安装在电子设备或充电器上。
然而,即使在连接方向相反的情况下电池也可以安装在电子设备和充电器上的情况很多,因此,电池有可能沿与正确的连接方向相反的连接方向被安装。当电池沿与正确的连接方向相反的连接方向被安装时,电子设备不会进行动作,或者电池无法在充电器中充电,而且例如电池可能会发生漏液等。
作为以解决该问题为目的的现有技术的一个例子,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充电器,该充电器通过分别检测从电池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流入的电流的有无的一对光耦合器来判断电池的连接方向。另外,例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充电器和电子设备,该充电器和电子设备具备比较电池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电压的一对运算放大器,基于上述的一对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压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电池的连接方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7-390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8-1530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由于上述现有技术都使用光耦合器、运算放大器等相对昂贵的电子部件,因此有可能阻碍充电器和电子设备的成本降低。另一方面,以降低成本为目的,也可以考虑用控制装置直接读取电池的电压,而不使用这些比较昂贵的电子部件。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电池的连接方向,由于输入绝对最大额定值范围之外的电压,控制装置有可能损坏。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损坏的可能性并且以低成本判定电池极性的电池极性判定电路、充电器和电子设备。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池极性判定电路包括:电池容纳部,该电池容纳部含有与被容纳的电池的各个电极端子抵接的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通过电阻器连接到从所述电池容纳部引出所述电池的电压的电压引出点,并判定容纳在所述电池容纳部中的所述电池的极性;连接切换电路,该连接切换电路能够在所述第一触点连接到所述电压引出点且所述第二触点接地的第一连接状态和所述第二触点连接到所述电压引出点且所述第一触点接地的第二连接状态之间切换;以及二极管,该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到连接有所述电阻器和所述控制装置的电压读取点,并且该二极管的阳极接地,所述控制装置基于对于所述连接切换电路的连接状态的所述电压读取点的电压来判定所述电池的极性,所述二极管的正向电压被设定为使得所述电压读取点的电压为所述控制装置的绝对最大额定值的下限值以上。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损坏的可能性并且以低成本判定电池极性的电池极性判定电路、充电器和电子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FDK株式会社,未经FDK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796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