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化合物取向层转印用取向薄膜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64549.8 | 申请日: | 2019-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051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发明(设计)人: | 佐佐木靖;村田浩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洋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C55/02 | 分类号: | B29C55/02;B29L7/00;B29L11/00;B32B27/36;G02B5/30;B32B7/023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化合物 取向 层转印用 薄膜 | ||
提供:使用廉价且机械强度优异的聚酯等的拉伸薄膜作为用于转印液晶化合物取向层的转印用薄膜,并且即使在层叠于转印用薄膜上的状态下,也能够评价设置于转印用薄膜上的液晶化合物取向层的取向状态等的转印用薄膜;降低转印后的液晶化合物取向层的取向方向的偏离的问题、能以符合设计的取向转印液晶化合物取向层、能防止显示器的漏光的问题的转印用薄膜;或有效地防止在薄膜上形成液晶化合物取向层的工序中薄膜的雾度的上升、薄膜中的异物的发生、能形成符合设计的取向的液晶化合物取向层的转印用薄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转印液晶化合物取向层的转印用薄膜。更详细而言,涉及:在制造层叠有由液晶化合物取向层形成的相位差层的圆偏光板等偏光板、相位差板时、制造具有由液晶化合物取向层形成的偏光层的偏光板时等能够使用的、用于转印液晶化合物取向层的转印用薄膜。
背景技术
以往,图像显示装置中,为了降低外来光的反射,在图像显示面板的观看者侧的面板面配置圆偏光板。该圆偏光板由直线偏光板与λ/4等相位差薄膜的层叠体构成,通过直线偏光板将面向图像显示面板的面板面的外来光转换为直线偏振光,然后,通过λ/4等相位差薄膜转换为圆偏振光。基于圆偏振光的外来光在图像显示面板的表面进行反射时偏光面的旋转方向倒转,该反射光相反地通过λ/4等相位差薄膜转换为由直线偏光板遮光的方向的直线偏振光,之后通过直线偏光板遮光,因此,可抑制对外部的出射。如此,圆偏光板使用的是,在偏光板上贴合有λ/4等相位差薄膜者。
作为相位差薄膜,使用有环状烯烃(参照专利文献1)、聚碳酸酯(参照专利文献2)、三乙酰纤维素的拉伸薄膜(参照专利文献3)等单独的相位差薄膜。另外,作为相位差薄膜,使用有在透明薄膜上具有由液晶化合物形成的相位差层的层叠体的相位差薄膜(参照专利文献4、5)。记载了上述中在设置由液晶化合物形成的相位差层时,可以将液晶化合物转印。
另外,专利文献6等中已知通过将由液晶化合物形成的相位差层转印至透明薄膜而制成相位差薄膜的方法。通过这种转印法,还已知在透明薄膜上设置由λ/4等的液晶化合物形成的相位差层而形成λ/4薄膜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7、8)。
这些转印法中,作为转印用的基材,介绍了各种基材,其中,大量示例了聚酯、三乙酰纤维素、环状聚烯烃等透明树脂薄膜。三乙酰纤维素、环状聚烯烃等的未拉伸薄膜在无双折射性、以在薄膜基材上设有相位差层的状态检查(评价)相位差层的状态的方面优选,但这些薄膜不仅昂贵而且减薄薄膜时机械强度差,未必是最佳的薄膜。
另一方面,拉伸薄膜与未拉伸薄膜相比,机械强度优异,优选作为转印用的薄膜基材,但由于具有双折射性,因此,难以评价相位差层。特别是双轴拉伸聚酯薄膜较廉价,且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耐热性,在这些方面,作为转印用的薄膜基材非常优选,但聚酯薄膜由于具有大的双折射性,因此,在薄膜基材上层叠了液晶化合物取向层(相位差层)的状态下,难以评价相位差层。
因此,在评价拉伸薄膜中的相位差层的情况下,需要转印至对象物(其他透明树脂薄膜、偏光板等)后进行评价、或剥离相位差层后仅以相位差层进行评价、或转印至玻璃等后进行评价。在转印至对象物后进行评价的方法中,如果相位差层存在问题,则必须将其与作为正常品的偏光板等一起以非标准品的身份处理掉,生产率差。剥离相位差层进行评价的方法中,存在如果相位差层变薄则无法评价的问题。另外,剥离进行评价的方法、转印至玻璃的方法都是抽取样品的评价,无法评价总量。
另外,拉伸薄膜与未拉伸薄膜相比,机械强度优异,优选作为转印用的薄膜基材,但转印后的相位差层的取向方向不成为符合设计的取向方向,经常产生偏离其的问题。而且,如果将这种具有偏离了设计的取向方向的相位差的偏光板用于显示器,则有时产生漏光等问题。特别是,双轴拉伸聚酯薄膜等拉伸聚酯薄膜较廉价,且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耐热性,在这些方面,作为转印用的薄膜基材非常优选,但聚酯薄膜中,该取向方向的偏离、和由其导致的漏光的问题特别明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洋纺株式会社,未经东洋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6454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