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包含肽复合物作为有效成分的用于去除或吸附微尘的化妆品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43233.0 | 申请日: | 2019-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679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6 |
发明(设计)人: | 姜成珍;金多恩;郑有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医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8/64 | 分类号: | A61K8/64;A61K8/36;A61Q1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 31283 | 代理人: | 王卫彬;黄益澍 |
地址: | 韩国光州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含 复合物 作为 有效成分 用于 去除 吸附 微尘 化妆品 组合 | ||
本发明涉及包含脂肪酸‑氨基酸复合物或脂肪酸寡肽复合物作为有效成分的用于去除或吸附微尘的化妆品组合物,本发明的复合物没有皮肤毒性,且去除微尘的效果优秀,因此,可以作为用于预防或治疗因微尘引发的各种疾病的组合物有用地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含肽复合物作为有效成分的用于去除或吸附微尘的化妆品组合物。
背景技术
微尘(particulate matter,PM)为包含硝酸盐(NO3-)、铵(NH4+)、硫酸盐(SO42-)等的离子成分、碳化合物或金属化合物等的大气污染物质,是指大气中长时间漂游的直径10μm以下的粒子状物质。若微尘的粒子直径小于10μm以下,则标记为PM10,若粒子直径小于2.5μm,则标记为PM2.5,并称为超微尘或极微尘。大部分超微尘因在汽车排气、产业工序、道路等中漂游的尘埃等的人为因素而发生。
在长时间暴露在微尘的情况下,免疫力将急剧降低,从而有可能患上感冒、哮喘、气管炎等呼吸疾病,不仅如此,还有可能患上心血管疾病、皮肤疾病、眼疾病等的各种疾病。据报告微尘恶化如哮喘的呼吸道疾病,并导致肺功能的降低,尤其,超微尘的粒子极为微细,从而不会通过鼻粘膜过滤,而是直接渗透到肺泡中,从而增加肺部疾病的患病率和早期死亡率。并且,微尘不仅可通过鼻子和嘴向体内侵入,而且还可通过皮肤向体内侵入。微尘比毛孔的大小大20倍左右,因此,轻松向毛孔内侵入而很难被去除,因所吸收的微尘而起的炎性细胞因子和体内活性氧的增加,皮肤免疫力有可能降低,从而进一步加速如引起痤疮、皱纹形成、皮肤干燥及色素沉着的皮肤老化现象。具体地,微尘可引发炎症反应而对皮肤屏障带来损伤,从而恶化特应性皮炎,在线粒体中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而减少胶原合成,并增加胶原分解来引发皮肤老化。并且,附着在微尘的多核芳香烃(polynuclear aromatic hydrocarbon,PAH)增殖黑素细胞来增加面部色素斑,尤其,亚洲人的皮肤颜色比白人黑,因此,因微尘所引起的色素斑增加的可能性大,可以增加具有敏感性皮肤的人类的皮肤炎、灼热、瘙痒。在长时间暴露在微尘的情况下,因无法挽回的皮肤损伤,皮肤将会丧失从压力因素保护身体的功能,还可以导致如皮肤癌的严重疾病。
最近,随着微尘的危险性和危害变得严重,对于用于防微尘的产品开发的关注逐渐增加,与微尘有关的化妆品、健康功能食品、空气净化器、口罩等的产品销售量剧增,尤其,可以去除微尘或者显著防止微尘的吸附的对于化妆品组合物的开发正持续进行。在符合这种趋势的高功能性生物材料中的代表材料为肽材料。根据肽内氨基酸序列所具有的排列及结构,在活体内或皮肤具有生理活性,从而能够以多种方式应用于生物学材料开发,也可适用于用于皱纹改善、美白、过敏性皮肤及多种皮肤疾病的改善的准治疗性产品开发,从而,作为化妆品及医药品材料,其产业有效价值卓越。
另一方面,在韩国授权专利第1723941号中揭示了“将珊瑚树及孟加拉橡胶树树脂提取物作为有效成分的微尘吸附及去除用化妆品组合物”,在韩国授权专利第1850313号揭示了“包含菊花提取物作为有效成分的重金属或微尘去除用化妆品组合物”,但未揭示本发明的包含肽复合物作为有效成分的用于去除或吸附微尘的化妆品组合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上述要求导出,本发明人员通过在氨基酸或寡肽的N末端、C末端或侧链结合饱和脂肪酸或不饱和脂肪酸来开发了脂肪酸-氨基酸复合物及脂肪酸寡肽复合物,并确认了上述复合物可减少因微尘而导致的细胞毒性,与微尘凝集来去除微尘,由此完成了本发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包含在氨基酸或寡肽的N末端、C末端或侧链结合脂肪酸的复合物作为有效成分的用于去除或吸附微尘的化妆品组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医健有限公司,未经安医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432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