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强度超轻防火绿色隔热地聚板、其环保制备方法及其制品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37009.0 | 申请日: | 2019-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131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刘钊锦 | 申请(专利权)人: | 棕纤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18/24 | 分类号: | C04B18/24;C04B38/02;C04B28/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路盛律师事务所 11326 | 代理人: | 冯云;常利强 |
地址: | 中国香港荃湾海盛路1*** | 国省代码: | 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度 防火 绿色 隔热 环保 制备 方法 及其 制品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包含芯材板的高强度重量超轻防火绿色隔热地聚板,所述芯材板由水和其他原料制备而成,其中基于除水以外的原料的重量,所述原料含有0.1‑10重量%的棕榈纤维,并且其中所述棕榈纤维的纤维长度范围为2mm至15mm。本申请还公开了上述防火隔热地聚板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防火隔热地聚板能够兼顾多种优异性能:低密度;更高的导热系数;更高的压缩强度;以及燃烧性能:A1标准。使用由本申请隔热地聚板制成的板材构成的墙体系统具有出色的防火和隔音效果。并且其生产方法成本低、耗能低,并且所述产品及其制备方法非常环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火隔热板材、及其制备方法和包括所述防火隔热板材的制品。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强度重量超轻防火隔热地聚板,及其环保制备方法和包括所述高强度重量超轻防火隔热地聚板的制品。
背景技术
以往建筑上安装的隔热材料一般都是由轻质低成本有机材料制成的,例如发泡聚苯乙烯(Expanded polystyrene,EPS)、挤塑聚苯乙烯泡沫(Extruded polystyrene foam,XPS)、聚氨酯(polyurethane,PU)等。这类材料很受欢迎,因为它易于获得且具有成本竞争力。然而,这类材料的使用具有破坏性的后果。由于它们对火和热的耐受性非常弱,因此在点燃时,其瞬燃速度极快,会释放出有毒气体。事实上,这类材料的使用是中国主要城市和世界各地发生重大火灾事故的原因,导致严重的生命损失。
鉴于此,中国政府以及国际上包括阿联酋(迪拜)、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监管当局,对建筑物中使用的隔热材料实行了严格规定,必须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当地建筑法规进行不可燃性测试。以中国为例,中国有关部门规定建筑物材料的燃烧性能必须达到GB 8624-2012规定的A级水平。依照中国国家标准《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8624-2012),建筑隔热材料的燃烧性能分为四级:A级—不燃材料(制品);B级—难燃材料(制品);C级—可燃材料(制品);和D级—易燃材料(制品)。并且其中对平板状建筑材料及制品的燃烧性能的A级又进一步划分为A1级和A2级,其中A1级比A2级耐燃性能更高。
目前能够满足A级标准的隔热材料一般都是无机材料。质量好且性能更高的无机隔热材料的价格非常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它们不那么流行的原因。
然而,在物理性能方面,无机隔热材料具有强度低、质地脆、吸水率高、密度大的常见问题。通常使用这类材料很不方便,因为它们需要在施工现场混合或填充,在现场产生碎片,并因此产生填埋的负担。
诸如水泥、陶瓷、泡沫玻璃和珍珠岩的无机材料自身生产过程不环保,并且能耗高,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例如水泥需要煅烧,珍珠岩需要焙烧,陶瓷需要烧制,泡沫玻璃也需要高耗能生产。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满足A级标准的保温材料制成的包括芯材板的防火隔热板材存在能耗高、污染大、成本高、强度低、质地脆、吸水率高、密度大和施工不便的缺点。亟需一种生产成本低、高强度、超轻且环保的防火隔热板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克服当前市场上现有的防火隔热板材的缺陷,现有制备板材的材料不能同时实现高强度、低密度、不燃性、良好的隔热效果,并且同时使用回收再利用的原材料,并以非常低能耗、环保的方法制造。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制备和生产上述高强度、重量超轻、环保的防火隔热板材的方法。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包含芯材板的高强度重量超轻防火绿色隔热地聚板,所述防火隔热芯材板由水和其他原料制备而成,其中基于除水以外的原料的重量,所述原料含有0.1-10重量%的棕榈纤维,并且其中所述棕榈纤维的纤维长度范围为2mm至15mm。该板材用于任何墙壁的构建或构成任何墙身系统的组成部分非常理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棕纤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棕纤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370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