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废气净化催化剂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28366.0 | 申请日: | 2019-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410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发明(设计)人: | 望月大司;高山豪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N.E.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1J37/02 | 分类号: | B01J37/02;B01D39/14;B01D53/94;B01J23/63;B01J35/04;B01J37/08;F01N3/022;F01N3/035;F01N3/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焦成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气 净化 催化剂 制造 方法 | ||
废气净化催化剂的制造方法,其是对从内燃机所排出的废气进行净化的废气净化催化剂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具有:准备壁流型基材的工序,所述壁流型基材利用多孔质的隔壁来划定废气导入侧的端部开口的导入侧腔室和与该导入侧腔室相邻且废气排出侧的端部开口的排出侧腔室;涂敷工序,其在所述隔壁上涂敷含有催化剂金属的催化剂浆料;干燥工序,其向所述壁流型基材内导入气体而使所涂敷的所述催化剂浆料干燥;和烧成工序,其对所述经干燥的催化剂浆料进行烧成而形成催化剂层,在所述干燥工序中,所述气体的导入从所述废气导入侧的所述端部或所述废气排出侧的所述端部进行、或者从所述废气导入侧的所述端部及所述废气排出侧的所述端部两者交替地进行,由此使所述经干燥的催化剂浆料在所述隔壁的厚度方向上偏在于进行了所述气体的导入的所述导入侧腔室侧或所述排出侧腔室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气净化催化剂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从内燃机所排出的废气包括以碳为主成分的粒状物质(PM)、由不燃成分形成的灰烬(ash)等,并且成为大气污染的原因。一直以来,对于比汽油发动机更易于排出粒状物质的柴油发动机,严格限制了粒状物质的排出量,但是,近年来在汽油发动机中也正在不断强化对粒状物质的排出量的限制。
作为用于降低粒状物质排出量的手段,已知出于使内燃机的废气通路中堆积粒状物质并加以捕集的目的而设置颗粒过滤器的方法。尤其在近年来,从搭载空间的省空间化等观点考虑,正进行下述研究:为了同时进行抑制粒状物质的排出和除去一氧化碳(CO)、烃(HC)和氮氧化物(NOx)等有害成分,而在颗粒过滤器中涂敷催化剂浆料,并将其进行烧成,由此来设置催化剂层。
但是,如果在原本就容易因粒状物质的堆积而使压力损失上升的颗粒过滤器中设置催化剂层,则存在下述问题:废气的流路变得更窄,压力损失容易更进一步上升,导致发动机输出功率降低。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例如在专利文献1~3中提出下述方案:出于抑制压力损失的上升和提高废气净化性能的目的,对催化剂层的种类、设置这些催化剂层的位置进行探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16/060048
专利文献2:WO2016/060049
专利文献3:WO2016/060050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具体而言,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下述内容:通过在入侧腔室侧的隔壁内部形成第1催化剂层,在出侧腔室侧的隔壁内部形成第2催化剂层,并且使第1催化剂层和第2催化剂层的长度比隔壁的全长短,从而相较于遍及整个隔壁广泛形成催化剂层而言净化性能变高。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下述内容:通过在入侧腔室侧的隔壁内部形成第1催化剂层,在出侧腔室侧的隔壁表面形成比隔壁的全长短的第2催化剂层,从而可以维持并提高净化性能。而且,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下述内容:通过在入侧腔室侧的隔壁内部设置上游涂布区域,在出侧腔室侧的隔壁内部形成比隔壁的全长短的下游涂布区域,并且在下游涂布区域中使催化剂层偏在于隔壁的表层部分,从而可以维持并提高净化性能。
由此,作为将催化剂层分开形成于隔壁内的废气流入侧和废气流出侧的方法,公开了下述方法:调整浆料的粘度、固体成分率等性状,对入侧腔室或出侧腔室中的一者进行加压而使入侧腔室和出侧腔室产生压力差,由此调整成浆料不会过度渗透至隔壁内。在上述方法中,通过使入侧腔室和出侧腔室产生压力差,从而得到在隔壁内渗透有浆料的部位形成有催化剂层的废气净化催化剂。
另一方面,迄今为止对于制造使催化剂层在隔壁的厚度方向上偏在于导入侧腔室侧或排出侧腔室侧的废气净化催化剂的方法并未作出充分的研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N.E.化学株式会社,未经N.E.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283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