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功能型微针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23213.7 | 申请日: | 2019-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186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赵晟伦;秋炫旭;郑宇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实验室和人们 |
主分类号: | A61M37/00 | 分类号: | A61M37/00;A61K9/70;A61K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青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384 | 代理人: | 郑青松 |
地址: | 韩国京畿道杨州市***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型微针 | ||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特征,包括:基板部;针孔,在所述基板部配置有多个;针部,在区划所述针孔的所述基板部的部位沿着所述针孔的周围方向相互间隔距离地配置有多个;及贴片,在接触于所述基板部的一面的状态下与使用者的皮肤接触;在此,具有可追加供应药物的药物注射部或者药物储存部,并且具有在一个针孔周边以预定图形配置有多个针部的结构,因此在预定面积的皮肤插入多个针部,可在皮下迅速扩散或者渗透待向体内传递的药物,不仅如此具有可调节向体内传递药物的量,因此可对应于使用者的喜好或者患者状态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功能型微针,更详细地说涉及黏贴于皮肤将诸如药物的物质传递于皮下的微针贴片。
背景技术
药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是指使用各种物理化学技术将具有药理活性的物质递送至细胞、组织、脏器、器官等的一系列技术。
作为药物传递系统最常使用口服药物的口腔投入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将药物传递至身体一部分的透皮的方式等。其中,使用金属材质的注射器在患者皮肤穿孔传递液体药物的方式,即利用注射器的药物传递方式从以前开始就已被广泛使用。
但是,利用注射器的药物传递方式存在以下缺点:在注射药物时伴随着疼痛,而且因为反复接种的麻烦以及因为注射器的管理疏忽而再使用注射器针头导致患者感染。
另外,上述的方式要求具备注射器使用知识的接种人员,因此还存在患者自己无法利用注射器注射药物的缺点。
因此,最近为了改善利用注射器的药物传递方式,正在制作比笔形注射器更小的微型尺寸的透皮的微针,并且正在灵活使用。
微针作为在角质层物理性地穿出非常小的孔来传递药物的系统,最初在1998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Prousnitz小组率先提出利用半导体工艺技术用硅元件制作微针阵列传递药物的应用可能性,之后以此为起点正在活跃进行更多的研究,不仅是硅,还以金属、高分子、玻璃及陶瓷等各种材质为基础制作了各种尺寸和形状的微针。
另外,微针使用于向活体内传递药物、疫苗等活性物质、体内分析物质的检测以及活组织检查(biopsy),除此之外还以用于将皮肤美容物质或者药物注射于皮肤组织内或者从皮肤内部采集诸如血液等的体液为目的使用。因此,微针能够局部性地持续注射药物,并且在插入于皮肤时能够将疼痛最小化,因此近来它是各种领域中使用程度剧增的药物传递方法之一。
然而,现有的微针中高分子材料的微针无法有效穿透皮肤的角质层,因此存在无法向体内顺利扩散药物的物理性局限性。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发明的发明人提出了针对微针的多种技术内容,有利用生物可降解金属材料,用金属材料提高刚性来提高对皮肤角质层的穿透力,并且附加性地在残留于人体内时有益于人体。
即,如图1所示,微针10作为这种生物可降解优质金属材料的微针的初始形态,针对角质层的渗透力高,因此相比于现有的可更加提高药物传递效果。
然而,如图所示,由黏贴于皮肤的基板部1和在该基板部1上凸出形成以插入皮肤的针2构成,并且具有针2在基板部1上间隔预定距离排列成多个行列的简单结构,因此并不是有利于在微针装载要传递的药物或者使药物经过(诸如,涂敷药物或者从上部注射药物等)的结构,所以存在对于提高针本身的渗透效率无法提供用于将药物传递于皮肤的适当的工具的缺点。
据此,为了提高药物传递速度,最近正在持续开发化学性增强剂(enhancer)、离子电渗疗法(iontophoresis)、电穿孔法(electroporation)、利用超声波及热元件加强透皮传递药物的方法,然而这些只是使微针的制造工艺变得复杂,不仅如此还存在提高制造成本的缺点,另外根据药物类型不适合的情况很多,并且还存引起皮肤副作用的问题。
然后,微针10的基板部1通常是利用模具(mold)制作而成。通过模具方式制作的基板部1在后续工艺受到冲压机的加压,此时在基板部1形成的多个针2受到冲压机的加压,可在基板部1上折弯凸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实验室和人们,未经实验室和人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232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用空调装置
- 下一篇:集成接入和回程系统中无线设备的初始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