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承载建立方法、装置和通信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980002066.5 | 申请日: | 2019-09-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328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 发明(设计)人: | 杨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4/70 | 分类号: | H04W4/70;H04W76/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善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0 | 代理人: | 康艳青 |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承载 建立 方法 装置 通信 设备 | ||
本公开实施例是关于无线承载建立方法、装置和通信设备。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包含: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接收基于所述连接建立请求返回的连接建立消息,其中,所述连接建立消息包含:第二UE基于所述占用信息,从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标识中选择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中当前均空闲的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基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无线承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但不限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无线承载建立方法、装置和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第四代(4G)移动通信技术中,为了支持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与UE之间的直接通信,引入了直连链路(Sidelink)通信方式。直接链接通信方式的协议栈如图1所示,UE与UE之间的接口为PC-5。所有直接链接通信都是广播模式,无线链路控制(RLC,RadioLink Control)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采用透明传输模式(TM,Transparent Mode),即不对数据包做任何处理。
在空中接口(Uu)上,UE可以向网络发送某个逻辑信道的RLC传输状态报告,包括已经确认的确认模式数据协议数据单元(AMD PDU,Acknowledged Mode Data Protocol DataUnit)序号,未确认的AMD PDU序号等。MAC层会将RLC传输状态报告和携带逻辑信道标识的媒体访问控制(MAC,Media Access Control)子头绑定。网络收到后,根据所绑定的逻辑信道标识,确认RLC传输状态报告所对应的逻辑信道。
第五代(5G)移动通信技术中,直接链接支持单播传输,RLC需要支持确认传输模式(AM,Acknowledge Mode),会对数据包的传输产生反馈,同时也要支持向对端进行RLC传输状态报告。在建立单播传输时,UE之间会先建立PC5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Control)连接,用于交互直接链接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直接链接连接建立消息、直接链接连接建立完成消息或者直接链接连接建立拒绝消息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和装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包含: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
接收基于所述连接建立请求返回的连接建立消息,其中,所述连接建立消息包含:第二UE基于所述占用信息,从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标识中选择的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中当前均空闲的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基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无线承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包含:第一用户设备UE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占用信息;
基于所述占用信息,从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标识中选择所述第一UE和第二UE中当前均空闲的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基于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建立所述第一UE和所述第二UE之间的无线承载;
发送连接建立消息,其中,所述连接建立消息包含: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标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无线承载建立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包括:第一发送模块,第一接收模块和第一建立模块,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020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