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一体化控制的电热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2498466.X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7552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卢宇轩;黄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万和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1/20 | 分类号: | F24H1/20;F24H9/18;F24H9/20;F24H9/02;F24H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利宇宁 |
地址: | 52832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体化 控制 电热水器 | ||
1.一种一体化控制的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箱体(100),内部设有加热管;
电源控制模块,与所述加热管连接;
塑料面壳(200),与加热箱体(100)的底部连接;
显示控制模块,与电源控制模块集成在同一个电路板中,所述电路板设置在塑料面壳(200)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控制的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控制模块包括:开关电源电路(210)、可控硅驱动电路(220)和控制器电路(230),所述开关电源电路(210)用于给控制器电路(230)和显示控制模块提供电能,所述控制器电路(230)用于控制可控硅驱动电路(220),所述可控硅驱动电路(220)用于控制加热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控制的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电路(230)为单片机U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控制的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源电路(210)包括:芯片U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安规电容CX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解电容EC1、电解电容EC2、电解电容EC3、电解电容EC4、电感L1、电感L2,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保险丝F1、零线端N、火线端L和节点+5V,所述零线端N分别与安规电容CX1的上端、电阻R1的上端、电解电容EC3的负极、电解电容EC4的负极、电阻R5的上端、二极管D3的阳极、电感L1的上端、电解电容EC1的正极、电容C1的上端、电阻R7的上端和节点+5V连接;电阻R2的上端与电阻R1的下端连接;二极管D3的阴极与电容C3的上端连接;所述火线端L与保险丝F1的左端连接,所述保险丝F1的右端分别与安规电容CX1的下端、电阻R2的下端、电阻R3的左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右端与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与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分别电解电容EC3的正极、电感L2的左端、电阻R4的左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右端分别与电感L2的右端、电解电容EC4的正极、芯片U1的SW端连接,芯片U1的FB端与电容C2的上端、电阻R5的下端、电阻R6的上端连接,所述芯片U1的VDD端与电解电容EC2的正极连接,所述电解电容EC2的负极分别与芯片U1的GND端、电容C2的下端、电阻R6的下端、电容C3的下端、电感L1的下端、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分别与电解电容EC1的负极、电容C1的下端、电阻R7的下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控制的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源电路(210)还包括压敏电阻RV1,所述压敏电阻RV1与所述安规电容CX1并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控制的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包括:上加热管(110)和下加热管(120),所述上加热管(110)设置在加热箱体(100)的内部的上部,所述下加热管(120)设置在加热箱体(100)的内部的下部,所述可控硅驱动电路(220)包括:光电耦合器U2、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可控硅T1、可控硅T2、可控硅T3和电感L3,所述单片机U3为单片机U3,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第二输入端与电阻R8的右端连接,所述电阻R8的左端与单片机U3的PD5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第一输入端分别与零线端N、可控硅T1的阳极、可控硅T2的阳极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第一输出端与可控硅T3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可控硅T3的阳极与火线端L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第二输出端与电阻R9的左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右端分别与可控硅T3的阴极、电感L3的上端连接,所述电感L3的下端分别与上加热管(110)的负极、下加热管(120)的负极连接,所述可控硅T1的阴极与下加热管(120)的正极连接,所述可控硅T2的阴极与上加热管(110)的正极连接,所述可控硅T1的控制端与电阻R10的右端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左端与单片机U3的PC4端连接,所述可控硅T2的控制端与电阻R11的右端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左端与单片机U3的PC5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万和热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万和热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49846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