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能够抗短路电流及灭弧的直流继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2495181.0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20329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发明(设计)人: | 钟叔明;代文广;王萌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9/02 | 分类号: | H01H9/02;H01H9/3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连耀忠 |
地址: | 361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能够 短路 电流 直流 继电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够抗短路电流及灭弧的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静触点引出端、一个直片型的动簧片和一个推动杆部件;还包括一个固定上轭铁、一个随动上轭铁和一个下衔铁;固定上轭铁固定在对应于动簧片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处的推动杆部件的上方,随动上轭铁固定在对应于所述位置处的动簧片的上方的推动杆部件中,下衔铁固定在对应于所述位置处的动簧片的底端面;固定上轭铁、随动上轭铁和下衔铁分别沿着动簧片的宽度分布,并在动簧片的宽度上形成两个导磁环。本实用新型能增大电磁吸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产品的抗短路能力,具备抗短路电流达到16kA的级别。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抗短路电流及灭弧的直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直流继电器抗短路能力是目前比较难的一项指标,目前高压直流继电器的抗短路电流已经达到16kA的级别。当短路电流通过动静触头时,动静触头之间产生的电动斥力会造成触头斥开,最终导致剧烈燃弧,使继电器失效。解决抗短路的根本在于保证触点可靠接触,不发生弹开。现有技术通常是在动簧片处加装由上轭铁和下衔铁组成的抗短路电流的导磁环,当短路电流流过动簧片时会在动簧片的周边产生环形磁场,环形磁场作用在上轭铁和下衔铁时,会使上轭铁和下衔铁产生吸力,通过将上轭铁固定在推动杆部件的U型支架的顶壁内侧,将下衔铁固定在动簧片的底面,则上轭铁和下衔铁组成的导磁环会对动簧片形成一个触点压力方向的吸力,使动静触点不发生弹开。短路电流越大,作用在导磁环上的磁感应线则越密集,此时磁感应线瞬间递增会使得上轭铁和下衔铁之间产生更大的电磁吸力。这种抗短路结构,由于上轭铁是固定在推动杆部件的U型支架处,上轭铁会随着推动杆部件的运动而移动,在超行程阶段,动静触点相接触,推动杆部件会继续向上移动,弹簧压缩形成触点压力,由于上轭铁是固定在推动杆部件的U型支架的顶壁内侧,上轭铁与下衔铁将会产生间隙,削弱了电磁吸力。因为上轭铁固定在随动的推动杆上,推动杆依靠铁芯的吸力保持不动,当短路电流大到一定程度,短路环之间产生的电磁吸力也很大,比如达到105N,此时铁芯的吸力依靠线圈产生的吸力只有100N,那么继电器将发生铁芯不保持,铁芯释放,触头分离。
另一方面,现有技术的直动式磁路结构的高压直流继电器通常采用磁吹灭弧,即在两个动静触头相接触处的周边设置磁钢,利用磁钢所形成的磁场实现磁吹灭弧,磁吹灭弧虽然有利于继电器灭弧,提高寿命能力,但是也会造成一个问题就是通电的动簧片在磁吹灭弧磁场下会受到洛伦茨力,由于磁吹灭弧磁路布局将导致动簧片在磁吹灭弧磁场下受的洛伦茨力向下,这样动簧片受的力是电动斥力+洛伦茨力的合力,一旦这个合力>超程产生的触点压力,那么动静触头(动静触点)也会无法可靠接触闭合,造成弹开拉弧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抗短路电流及灭弧的直流继电器,通过对抗短路结构的改进,能增大电磁吸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产品的抗短路能力,具备抗短路电流达到16kA的级别。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抗短路电流及灭弧的直流继电器,通过对灭弧磁路结构的改进,可以消除因灭弧磁场所造成的产品抗短路能力下降的弊端。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能够抗短路电流及灭弧的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静触点引出端、一个直片型的动簧片和一个推动杆部件;所述动簧片装于推动杆部件中,以在推动杆部件作用下实现动簧片两端的动触点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底端的静触点相配合;所述直流继电器还包括一个固定上轭铁、一个随动上轭铁和一个下衔铁;所述固定上轭铁固定在对应于动簧片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处的推动杆部件的上方,所述随动上轭铁固定在对应于所述位置处的动簧片的上方的推动杆部件中,所述下衔铁固定在对应于所述位置处的动簧片的底端面;所述固定上轭铁、随动上轭铁和所述下衔铁分别沿着动簧片的宽度分布,并在触点闭合时,使所述下衔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上轭铁、随动上轭铁的两端相靠近或相接触,从而在动簧片的宽度上形成两个导磁环,在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触点压力方向上的电磁吸力,去抵抗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4951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下机器人底盘密封结构
- 下一篇:一种应用于饲料预混用三维振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