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烟气脱硫烟囱盖有效
申请号: | 201922430369.7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3913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罗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滨环化学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J13/08 | 分类号: | F23J13/08;F23J15/02;B01D53/04;B01D46/00;B01D46/12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赵瑶瑶 |
地址: | 300352 天津市津南***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烟气 脱硫 烟囱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烟气脱硫烟囱盖,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底部制有烟气进口,顶部设有气体出口,外壳内同轴固装吸附限位笼,所述吸附限位笼内同轴安装有吸附柱,所述吸附柱包括吸附柱本体,吸附柱本体中部由金属网围合而成,吸附柱本体内均布间隔制有多个气流长孔形成蜂窝煤状结构,所述吸附柱本体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密封端盖,所述底部的端盖上设置有烟气进入口,烟气进入口一端与吸附柱本体内正中心的气流长孔一体设置,另一端插装在外壳的烟气进口处,所述吸附本体内填装有吸附材料。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脱硫颗粒的吸附柱的快速换装,而且不仅携带方便,由于蜂窝式的吸附柱体结构使得吸附效率大大提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烟气处理技术领域,涉及烟气脱硫装置,尤其是一种便携式烟气脱硫烟囱盖。
背景技术
化工等行业的发展,伴随着能源的不断消耗,其中以煤炭和燃油的消耗量最大。以煤炭为例,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如果对这些烟气不进行处理而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与空气中的烟气及水分接触后形成酸雨,不仅危害人们的呼吸健康而且还会破坏植被,造成严重后果。在化工行业中,焦化行业由于主要使用煤炭作为原料,属于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行业。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焦化行业在不断优化调整生产流程及工艺结构的同时,也需要对其产生的废弃物,如含有硫化物、氮氧化物的烟气进行脱硫脱硝处理,以达到环保排放的需求。
现有技术采用脱硫方式为吸附脱硫,一般吸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吸附质从流体主流通过吸附剂颗粒周围到颗粒表面后发生的外表面吸附,第二阶段为吸附质分子从颗粒外表面未被吸附而进入颗粒内部的内表面吸附。分子吸附过程按先外表面吸附,再内表面吸附的顺序进行,脱附(解吸或再生)时则为逆向进行。在实际吸附应用过程中,影响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压力、流体的流速、吸附柱的高/径比等。
现有的吸附装置体积比较大而且更换麻烦,而且因为结构问题使得吸附效率降低。
通过检索发现如下与本申请相关的专利文献:
1、一种烟气脱硫装置(CN104857830B)包括包括壳体、进气管、出气管、溢流槽、溢流板、补液管、转动隔板、浮筒、转动梁、进液管、出液管、进液管控制阀、出液管控制阀、转动隔板触点、溢流板触点、除雾器、风机叶片、电机、控制器;进气管由壳体一侧的上端进入壳体,进气管向下延伸,进气管下端的进气管出口贴近液面,壳体内上方设有多个溢流槽,多个溢流槽并列设置,溢流槽上设有补液管,补液管通过管道和液泵同壳体下部相连,每个溢流槽下方位于溢流槽的溢流侧连接有溢流板,溢流板沿着壳体的垂直方向向下延伸,每个溢流板靠近出气管一侧的方向均设置有转动隔板。
2、强制扰流烟气吸附装置(CN206008376U),烟气吸附器的底部为烟气入口,烟气吸附器的顶部与文丘里管连接,在烟气吸附器的中下部壁上设有罗茨风机连接管,烟气吸附器的中下部壁上设有粉料进料管。
3、一种新型烟气吸附器(CN108619856A),包括:吸附装置、吸气管、导气管、再生装置、冷凝管、储液槽、加热储液槽的加热装置以及与储液槽相连的硫回收装置,所述吸附装置包括圆筒和对称分布在圆筒内侧壁的第一透明管路和第二透明管路,所述圆筒为透明状,所述第一透明管路和所述第二透明管路内填充有活性炭和碱金属氧化物;所述圆筒的中心设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通过电机带动;所述吸气管出气口和导气管进气口分别与第一透明管路相连,所述再生装置包括水箱、水管以及废水槽,所述水管与第二透明管路相连;所述吸气管出气口与第一透明管路连接处、所述导气管进气口与第一透明管路连接处、所述水管与第二透明管路连接处分别通过橡胶软管固连;所述冷凝管进气口与导气管出气口相连,所述储液槽与冷凝管出液口相连;水管一侧设有微波辐射装置;所述储液槽与水管通过导管相连。
通过技术特征的对比,上述公开专利文献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结构不相同,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创造性及新颖性。
实用新型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滨环化学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滨环化学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4303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进水、防手机掉落的口袋
- 下一篇:浸镀尾气催化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