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垃圾污泥掺混焚烧炉的超温调节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2424698.0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5163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川;廖艳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G5/50 | 分类号: | F23G5/50;F23G7/00;F23M5/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卢倩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污泥 焚烧 调节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垃圾污泥掺混焚烧炉的超温调节系统,包括焚烧炉、超温控制器、污泥垃圾混合调节装置、喷水降温装置和温度传感器;喷水降温装置包括第一喷淋装置、第二喷淋装置和第三喷淋装置,第一喷淋装置设置于焚烧炉后拱壁的外侧,第二喷淋装置设置于焚烧炉靠近高温过热器的壁面的外侧,第三喷淋装置设置于焚烧炉水冷壁的外侧;污泥垃圾混合调节装置设置于焚烧炉的进料端,污泥垃圾混合调节装置、第一喷淋装置、第二喷淋装置、第三喷淋装置和温度传感器均与超温控制器连接。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本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炉膛内燃烧温度过高,不利于焚烧炉安全稳定运行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垃圾污泥掺混焚烧炉的超温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的生成量越来越大。通过卫生填埋等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具有处理周期长、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对环境二次污染等问题。随着垃圾焚烧技术的日益成熟,垃圾和污泥掺混燃烧作为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处理方式,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由于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组分成分与既有垃圾焚烧炉路设计热值相比有很大的改变,由于包装盒、外卖垃圾等成分的增多导致入炉垃圾的热值不断增加,远远超过入炉垃圾设计热值。同时由于我国垃圾分类制度还没有完全普及,不同组分、不同来源的垃圾没有完全混合均匀,所以容易形成局部高温区,加剧了焚烧炉的水冷壁和高温过热器的高温腐蚀过程,不利于垃圾焚烧炉的安全稳定运行,甚至会带来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垃圾污泥掺混焚烧炉的超温调节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炉膛内燃烧温度过高,不利于焚烧炉安全稳定运行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垃圾污泥掺混焚烧炉的超温调节系统,包括焚烧炉、超温控制器、污泥垃圾混合调节装置、喷水降温装置和温度传感器;所述喷水降温装置包括第一喷淋装置、第二喷淋装置和第三喷淋装置,所述第一喷淋装置设置于焚烧炉后拱壁的外侧,所述第二喷淋装置设置于高温过热器的外侧,所述第三喷淋装置设置于焚烧炉水冷壁的外侧;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于焚烧炉后拱壁的内侧、焚烧炉水冷壁的内侧、焚烧炉的高温过热器处、焚烧炉的主燃烧区和焚烧炉的第一烟道出口处;所述污泥垃圾混合调节装置设置于焚烧炉的进料端,所述污泥垃圾混合调节装置、第一喷淋装置、第二喷淋装置、第三喷淋装置和温度传感器均与超温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喷淋装置包括第一变频水泵、第一输水管道、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喷淋头;多个所述第一喷淋头均朝向焚烧炉后拱壁的外壁面,所述第一喷淋头分别通过第一进水管与第一输水管道的出水端连通,所述第一输水管道的进水端与冷却水罐连接,所述第一变频水泵安装于第一输水管道,所述第一变频水泵与超温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喷淋装置包括第二变频水泵、第二输水管道、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喷淋头;多个所述第二喷淋头均朝向高温过热器的外壁面,所述第二喷淋头分别通过第二进水管与第二输水管道的出水端连接,所述第二输水管道的进水端与冷却水罐连接,所述第二变频水泵安装于第二输水管道,所述第二变频水泵与超温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喷淋装置包括第三变频水泵、第三输水管道、第三进水管和第三喷淋头;多个所述第三喷淋头均朝向焚烧炉水冷壁的外壁面,所述第三喷淋头分别通过第三进水管与第三输水管道的出水端连接,所述第三输水管道的进水端与冷却水罐连接,所述第三变频水泵安装于第三输水管道,所述第三变频水泵与超温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污泥垃圾混合调节装置包括污泥进料带、垃圾进料带、炉膛进料带和混合仓;所述污泥进料带和垃圾进料带均与混合仓的进料端连通,所述炉膛进料带的一端与混合仓的出料端连通,所述炉膛进料带的另一端与焚烧炉进料口连通,所述污泥进料带、垃圾进料带、炉膛进料带和混合仓均与超温控制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4246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输液器滴斗及输液器
- 下一篇:一种显示屏扩散片分条收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