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颗粒状物料随机取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2360853.7 | 申请日: | 201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3508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峰;纪斌;盖俊杰;王建荣;孙东伟;宫旭洲;杜祖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莱阳鲁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10 | 分类号: | G01N1/10 |
代理公司: | 烟台上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34 | 代理人: | 赵加鑫 |
地址: | 264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颗粒状 物料 随机 取样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颗粒状物料随机取样器,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和驱动装置,外筒体和/或内筒体的顶端为封闭状,内筒体穿设于外筒体内部,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内筒体在外筒体内做轴向移动;外筒体上设有至少一个外筒进料口和外筒卸料口,内筒体上设有至少一个内筒进料口和内筒卸料口,内筒体内设有盲板,盲板紧邻内筒卸料口,内筒进料口与外筒卸料口相适配,内筒卸料口与外筒卸料口相适配;外筒进料口与内筒进料口重叠时,被取样颗粒状物料进入内筒体内部;外筒卸料口与内筒卸料口重叠时,被取样颗粒状物料排至外筒体外部。由此,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颗粒状物料随机取样器根据设定的时间间隔和时长开启取样窗口,实现对颗粒状物料的随机取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颗粒状颗粒状物料取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颗粒状物料随机取样器。
背景技术
食品加工企业需要大量的颗粒状颗粒状物料原材料,尤其是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原材料是按批次采购,每批次十几上百吨,为了检验每一批次的原材料质量,一般的方法是从中随机抽取一部分作为样品进行检验,以样品质量代表整个批次原材料的质量。目前随机取样的方式多为人工采样,往往是在某几个固定点采集,采集点少,难以真正代表整批货的情况,且人工采样一般只能从来料的表面进行取样,这也给部分不良商家钻空子的机会,他们可能会在来料的上表面铺设质量较好的物料,而将质量不好的物料埋设在下方、边缘、底端等一般采样器难以取到的位置,以次充好。
因此,如何对大规模的来料进行真正的均匀的随机抽样,是本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颗粒状物料随机取样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颗粒状物料随机取样器,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和驱动装置,所述外筒体和/或所述内筒体的顶端为封闭状,所述内筒体穿设于所述外筒体内部,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内筒体在所述外筒体内做轴向移动;
所述外筒体上设有至少一个外筒进料口和外筒卸料口,所述内筒体上设有至少一个内筒进料口和内筒卸料口,所述内筒体内设有盲板,所述盲板紧邻所述内筒卸料口,所述内筒进料口与所述外筒进料口相适配,所述内筒卸料口与所述外筒卸料口相适配;
所述外筒进料口与所述内筒进料口重叠时,被取样颗粒状物料通过外筒进料口与内筒进料口进入内筒体内部;
所述外筒卸料口与所述内筒卸料口重叠时,被取样颗粒状物料通过外筒卸料口与内筒卸料口排至外筒体外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将本实用新型的颗粒状物料随机取样器放置于颗粒状物料卸料通道中,在卸料过程中,根据卸料时长,灵活设定驱动装置的动作周期,使得外筒进料口与内筒进料口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间歇重叠并保持设定的时间,从而实现在颗粒状物料卸料过程中的随机取样,取样点涵盖整个卸料全程,每次取样时长相同,因此大幅度提高了样品跟整体的质量一致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地,所述外筒进料口≥2个,相邻两个所述外筒进料口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外筒进料口沿内筒体移动方向的最大尺寸。
采取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确保在不需要取样时,外筒进料口可以被完全封闭。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为气缸,所述气缸的缸体部分与所述外筒体固定连接,所述气缸的活塞杆部分与所述内筒体固定连接。
采取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方便控制,且没有油液污染,避免装置污染颗粒状物料。
进一步地,所述盲板为倾斜设置。
采取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以使得内筒体内的样品释放更顺畅彻底,避免样品积存在内筒体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莱阳鲁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莱阳鲁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3608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