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建筑外墙隔热通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357316.7 | 申请日: | 201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0554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燕;王继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海燕 |
主分类号: | E04B2/00 | 分类号: | E04B2/00;E04B1/74;E04B1/80;E03B3/02;F24F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外墙 隔热 通风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建筑外墙隔热通风领域的一种建筑外墙隔热通风装置,所述红砖外墙体左侧固定设置有玻璃砖外墙体,所述玻璃砖外墙体外侧壁上设置有水平贯通的第一通气孔,所述玻璃砖外墙体内侧设置有蓄水材料板,所述蓄水材料板内侧设置有防水板,所述防水板内侧设置有隔热板,所述隔热板内侧设置有保温板,所述保温板外侧壁设置有水平贯通的第四通气孔,所述红砖外墙体顶部左侧固定安装有隔热围墙,所述隔热围墙顶部固定连接有遮雨檐,所述红砖外墙体顶部右侧固定安装有蓄水槽,空气可以通过通气孔进入到室内,蓄水材料板上水分蒸发带走了大量的热量,而隔热板通风间层提高了装置的隔热作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外墙隔热通风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外墙隔热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外墙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讲,围护建筑物,使之形成室内、室外的分界构件称为外墙,它的功能有:承担一定荷载、遮挡风雨、保温隔热、防止噪音、防火安全等。老式建筑外墙没有能够进行隔热通风的功能而炎热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及其过度地区,夏季太阳辐射强烈,室外热量通过外墙传入室内,使室内温度升高,产生过热现象。在保温的同时,还应防止在围护结构内表面和保温材料内部出现冷凝水及空气渗透现象,为了避免采暖建筑热损由于室内外存在水蒸气的压力差,蒸气就会沿着墙体向室外渗透,当温度达到露点的温度,水蒸气就会在墙面和墙体内部形成冷凝水,因而降低墙体的保温性能,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建筑外墙隔热通风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外墙隔热通风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外墙隔热通风装置,包括红砖外墙体,所述红砖外墙体左侧固定设置有玻璃砖外墙体,所述玻璃砖外墙体外侧壁上设置有水平贯通的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一通气孔内壁上固定安装有过滤网,所述玻璃砖外墙体内侧设置有蓄水材料板,且所述蓄水材料板与红砖外墙体上下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蓄水材料板内侧设置有防水板,且所述防水板与红砖外墙体上下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防水板外侧壁上设置有水平贯通的第二通气孔,所述防水板内侧设置有隔热板,且所述隔热板与红砖外墙体上下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隔热板外侧壁上设置有水平贯通的第三通气孔,所述隔热板内侧设置有保温板,且所述保温板与红砖外墙体上下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保温板外侧壁设置有水平贯通的第四通气孔,所述红砖外墙体顶部左侧固定安装有隔热围墙,所述隔热围墙顶部固定连接有遮雨檐,所述隔热围墙前后两侧壁上开设有出风孔,所述红砖外墙体顶部右侧固定安装有蓄水槽,所述蓄水材料板顶部固定连接有出水管,且所述出水管贯穿红砖外墙体顶部、隔热围墙右侧壁和蓄水槽左侧壁。
优选的,所述玻璃砖外墙体、蓄水材料板、防水板、隔热板以及保温板之间均设置有通风间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气孔与第三通气孔水平高度一致,所述第二通气孔与第四通气孔水平高度一致,且第一通气孔水平高度小于第二通气孔水平高度。
优选的,所述玻璃砖外墙体与蓄水材料板之间的通风间层与隔热围墙内腔连通。
优选的,所述蓄水材料板上开设有若干个细小的透气孔。
优选的,所述蓄水槽顶端低于遮雨檐右端,且遮雨檐右侧与蓄水槽左侧壁顶部相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通过蓄水槽内储存的水经过出水管浸入到蓄水材料板,由于阳光透过玻璃砖外墙体直接辐射到蓄水材料板上,加快水分的的蒸发从而降低墙体的温度,同时空气可以从第一通气孔进入从出风孔流出,形成空气对流,加快蓄水材料板上水分蒸发,也带走了大量的热量和水蒸气,通过防水板隔绝了空气中大部分的水蒸气,通过隔热板阻滞热流传递隔绝了大量的热量,通过保温板有效的对室内温度进行保温,由于多层通风间层的作用又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隔热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海燕,未经刘海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3573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