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通道细颗粒物高效脱除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237918.9 | 申请日: | 2019-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1500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江建平;潘艳艳;何永兵;魏宏鸽;张杨;王丰吉;陈艺秋;朱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B01D51/02;B01D51/08;B03C3/04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9 | 代理人: | 张狄峰 |
地址: | 310030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道 颗粒 高效 脱除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通道细颗粒物高效脱除的装置,采用横截面结构和尺寸相同的箱体结构,且主体通道采用流道中心线重合的串联布置方式,通过先负直流预除尘、再脉冲荷电凝并和直流双极凝并、后负直流除尘的形式,结合重力沉降和惯性分离作用,通过多种电凝并方式强化细颗粒物的碰撞凝并作用,分区域逐步实现大小粒径颗粒物的高效脱除;通过脉冲荷电凝并和直流双极凝并的并联方式,利用惯性作用实现大小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分区电凝并作用,同时通过移动电极板的清灰收尘作用强化了细颗粒物的捕集脱除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静电收尘、脉冲电凝并、直流双极凝并和惯性分离有效结合,采用逐段分级凝并脱除,颗粒物适应范围广泛,细颗粒物脱除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气除尘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多通道细颗粒物高效脱除的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以燃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燃烧在为我们提供热源和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颗粒物污染,在细颗粒物的来源中,燃煤锅炉排放占有很大一部分,特别是在各行业广泛使用的中小型工业锅炉和工业窑炉,由于缺乏相应的环保控制设备,污染尤为严重。气溶胶颗粒物,特别是细颗粒物PM2.5,被排入到空气中之后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由于细颗粒物的体积小、重量轻,因此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漂浮距离远,影响范围广。而且由于它独特的消光作用,会严重降低环境的能见度,造成大面积灰霾天气,影响人们正常出行。另外,细颗粒物的比表面积比较大,大量有毒有害的重金属会富集在其表面,而人体对细颗粒物的阻挡能力有限导致细颗粒物可以进入人体呼吸道、沉积在肺泡内,其中的重金属会进入人体血液,引发哮喘、支气管和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目前我国大多数燃煤电站锅炉主要采用静电除尘器(ESP)脱除尾部烟气中的颗粒物。高效的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可以高达99.9%,但是对于细颗粒物,尤其是粒径在0.1微米到1.0微米的颗粒物,仍然会有15%左右的比例逃逸到大气。因此考虑在静电收尘机制上叠加多种颗粒物团聚作用,让细颗粒物先团聚长大成较大粒径的颗粒物,再通过静电收尘作用进行收集。目前正在研究的团聚方法包括:电团聚、声波团聚、相变凝结长大和化学团聚等等,其中电团聚的作用能力最强,但传统直流电晕电团聚作用或者单一放电形式的电团聚效果均不明显,需要进一步提升细颗粒物的脱除效果。
因此,开发一种新型的基于多通道多种放电形式的电团聚协同作用的细颗粒物高效脱除装置非常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脱除效率高的多通道细颗粒物高效脱除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通道细颗粒物高效脱除的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气溶胶入口、布风板、预收尘区、过渡沉降区、电场荷电凝并区、混合凝并区、直流收尘区和气溶胶出口,所述气溶胶入口、布风板、预收尘区、过渡沉降区、电场荷电凝并区、混合凝并区、直流收尘区和气溶胶出口从左到右依次布置,且气溶胶入口、布风板、预收尘区、过渡沉降区、电场荷电凝并区、混合凝并区、直流收尘区和气溶胶出口依次相连通;所述预收尘区内设置有负直流高压电线和直流收尘板,且预收尘区的底部设置有预收尘区灰斗;所述过渡沉降区的底部设置有过渡沉降区灰斗;所述电场荷电凝并区内包括脉冲荷电凝并区和直流双极凝并收尘区,且电场荷电凝并区的底部设置有电场荷电凝并区灰斗;所述脉冲荷电凝并区内设置有正脉冲高压电线和平面电极板,所述直流双极凝并收尘区内设置有直流收尘板和正直流高压电线;所述混合凝并区的底部设置有混合凝并区灰斗;所述直流收尘区内设置有负直流高压电线和移动电极板,所述直流收尘区的底部设置有直流收尘区灰斗。
优选的,所述预收尘区、脉冲荷电凝并区、直流双极凝并收尘区和直流收尘区采用横截面结构和尺寸相同的箱体结构,且预收尘区、直流双极凝并收尘区和直流收尘区采用流道中心线重合的串联布置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2379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强度多功能防盗门
- 下一篇:一种道路桥梁施工用防撞桶清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