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2228998.1 | 申请日: | 2019-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2247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周悬旗;王志;谢宁;郭黎明;王先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耕海渔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20 | 分类号: | C02F1/20;C02F7/00;C02F103/2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曹文衔 |
地址: | 200135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收 尾气 脱气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中,由于制氧机通过供氧管和循环管与脱气塔连接,在脱气塔中设有多孔隙填料模块,由进水管输入到上部容腔中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扩散入多孔隙填料模块中,由供氧管输入到下部容腔中的氧气向上扩散入多孔隙填料模块中而与水充分接触并溶入水中充分溶入有氧气的水被出水管输出进行利用;水中非氧气体被置换出来而与剩余的氧气进入到上部容腔中并经循环管吸入到制氧机中循环利用以制备氧气。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能够集成制氧并向水中增氧的功能,提高氧气利用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
背景技术
水产集约化养殖,需要依靠各类设备控制水质。为了达到高密度养殖的目的,必须不断对养殖水体进行二氧化碳脱出和氧气溶入,以满足鱼类对水质的要求。
目前二氧化碳脱出主要采用脱气塔设备。利用水流经过多孔隙填料时,形成水膜,同时输送大量空气进入填料,与水膜接触,根据双膜理论,水中的二氧化碳就会扩散到空气中。
氧气溶入主要采用低水头溶氧或高压溶氧锥等封闭腔式设备。低水头溶氧装置通过水分散落下,与氧气充分接触,达到溶氧目的。高压溶氧锥通过密闭加压的方式,提高氧气分压提高溶氧。
两个过程需要独立的设备及动力完成。偶有一体设备,也是两个环节在设备内分别进行仅节约了占地,实际设备体积无明显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能够集成脱气、向水中增氧并回收尾气制氧的功能,提升设备功能和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包括制氧机和脱气塔,脱气塔与制氧机之间连接有供氧管和循环管,所述供氧管用于将制氧机制备的氧气输送至脱气塔中,所述循环管用于将脱气塔中的混合气体吸回制氧机中制备氧气;
所述脱气塔中设有多孔隙填料模块,所述多孔隙填料模块具有多孔隙结构,多孔隙填料模块的上方和下方分别为上部容腔和下部容腔,所述上部容腔和下部容腔由多孔隙填料模块的多孔隙结构连通;
所述循环管与上部容腔连通,所述供氧管与下部容腔连通;所述上容腔中连接有进水管所述下部容腔中连接有出水管;
所述进水管用于向多孔隙填料模块的顶部淋水并使得水向下地扩散到多孔隙填料模块的多孔隙结构中,所述供氧管用于向下部容腔中输入氧气并使得氧气向上地扩散入多孔隙填料模块的多孔隙结构中。
优选地,所述出水管的口部没入底部容腔中的水面以下。
优选地,所述上部容腔上连接有冷凝器,所述循环管通过冷凝器与上部容腔连通。
优选地,所述多孔隙填料模块的上方设有布水板或者布水器。
优选地,所述制氧机上设有用于吸入空气的进气管和用于排出非氧气体的排气管。
优选地,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上均设有流量调节阀。
优选地,所述供氧管和循环管上均设有单向阀。
更为优选地,所述供氧管和循环管上均设有流量调节阀。
优选地,所述进水管的管口朝下正对所述多孔隙填料模块的顶部,所述供氧管的管口朝上正对所述多孔隙填料模块的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耕海渔业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耕海渔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22899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