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FPC线路开短路检测电路、装置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2226801.0 | 申请日: | 2019-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2778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李鹏程;刘缘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显光电技术(惠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52 | 分类号: | G01R31/52;G01R31/54;G01R31/2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宋朝政 |
地址: | 516006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fpc 线路 短路 检测 电路 装置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FPC线路开短路检测电路、装置及系统。所述FPC线路开短路检测电路包括单片机、第一主连接器及第一副连接器,单片机经第一副连接器与设置于被测FPC线路一端的第二副连接器连接,单片机还经第一主连接器与设置于被测FPC线路另一端的第二主连接器连接;其中,单片机向第一副连接器发送第一电平信号,并通过第一主连接器接收第二电平信号,根据第一电平信号与第二电平信号是否一致判定被测FPC线路是否开短路。其中,通过将被测FPC线路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主连接器和第一副连接器,单片机通过发送和接收到的电平信号是否一致就能自动判定出被测FPC线路是否开短路,判断方便,且无需使用LED灯,降低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FPC线路开短路检测电路、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市场的剧烈竞争,目前电子消费类产品一直向着高屏占比、轻薄且同时不减少续航的趋势发展以保证自身优势。此发展导致相关设计必须紧凑以避让更多空间,所以目前连接显示屏幕和主板的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柔性印刷电路板)连接器不仅只承担着传输显示信号的作用,同时还会承担主板上其他非显示信号的传输。以传输指纹识别信号为例,手持设备的FPC连接器需要传输SPI_MI和SPI_MO等9个指纹识别信号,当FPC连接器出现少锡、连锡或者FPC线路开短路时,皆会造成线路出现异常,导致产品出现指纹失效。而因为此类信号较多且并不易检测,如何检测此信号线路的开短路,是我们的挑战之一。
目前的测试方案主要是通过串接LED灯确认线路自身及线路间的开短路情况,由于需要检测短路,几乎每增加一路线路,都需要再增加一颗LED灯。这种方案的缺点是:LED灯会因为测试信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导致成本上升,并且因为LED数量较多,导致产线员工容易产生疲劳,不易判断线路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FPC线路开短路检测电路、装置及系统,旨在一定程度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串接LED灯检测FPC线路开短路时成本较高且不易判断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FPC线路开短路检测电路,所述电路包括单片机、第一主连接器及第一副连接器,所述单片机经所述第一副连接器与设置于被测FPC线路一端的第二副连接器连接,所述单片机还经所述第一主连接器与设置于所述被测FPC线路另一端的第二主连接器连接;其中,所述单片机用于向所述第一副连接器发送第一电平信号,并通过所述第一主连接器接收第二电平信号,根据所述第一电平信号与所述第二电平信号是否一致判定被测FPC线路是否开短路。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连接器包括第一非显示接口,所述第一副连接器包括第二非显示接口,所述单片机包括与所述第一非显示接口及所述第二非显示接口对应的第三非显示接口;所述第一非显示接口及所述第二非显示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三非显示接口对应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输出模块,所述单片机通过所述输出模块与显示模块连接,所述输出模块用于在所述被测FPC线路未出现开短路时点亮所述显示模块。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连接器还包括第一显示接口,所述输出模块包括第二显示接口,所述第一显示接口与所述第二显示接口对应连接。
优选地,所述单片机还包括第一输入输出接口,所述输出模块还包括第二输入输出接口,所述第一输入输出接口与所述第二输入输出接口对应连接。
优选地,所述单片机、所述第一副连接器、所述第一主连接器及所述输出模块均设置于PCB板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非显示接口为指纹识别信号接口。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FPC线路开短路检测装置,所述FPC线路开短路检测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FPC线路开短路检测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显光电技术(惠州)有限公司,未经华显光电技术(惠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2268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