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流体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2180314.5 | 申请日: | 2019-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2619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朱泽春;楼伟;尉迟衍敏;郭红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9/00 | 分类号: | F28D9/00;F28F3/04;F28F21/08;F28F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117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体 换热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流体换热器,解决了换热器的换热率低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多个层层叠放的导热板,导热板的正面一侧设有供液体流动的流通腔,相邻流通腔内的液体通过导热板进行热交换,所述导热板设有进水连通孔和出水连通孔,进水连通孔和出水连通孔均与导热板的正面一侧的流通腔连通,导热板的正面设有用于加快热交换速度的扰流凸筋,扰流凸筋位于进水连通孔和出水连通孔之间。本实用新型中扰流凸筋减缓水流的速度,延长单位体积的液体与导热板的接触时间,增加了流通腔内的液体与导热板的正面的接触面积,加快液体与导热板正面的热传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流体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的工作原理是不同温度的流体之间热传递,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至温度较低的流体,使得流体温度达到设定温度,不仅大大节省能源,而且整个过程更加清洁和卫生。传统的换热器主要包括箱体和设于箱体内的盘管,上述两种不同温度的流体在盘管内外流动进行热交换,但盘管的弯曲幅度大且弯折数量多,加工不便;同时,弯折的盘管占用空间大,换热器的热交换率低,故传统的换热器不易应用于小型化和便携化程度更高的家用电器中。因此,推出一种小型化且热交换率高的换热器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流体换热器,扰流凸筋减缓水流的速度,延长单位体积的液体与导热板的接触时间,增加了流通腔内的液体与导热板的正面的接触面积,加快液体与导热板正面的热传递。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流体换热器,包括多个层层叠放的导热板,导热板的正面一侧设有供液体流动的流通腔,相邻流通腔内的液体通过导热板进行热交换,所述导热板设有进水连通孔和出水连通孔,进水连通孔和出水连通孔均与导热板的正面一侧的流通腔连通,导热板的正面设有用于加快热交换速度的扰流凸筋,扰流凸筋位于进水连通孔和出水连通孔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板在扰流凸筋的背面设有扰流凹槽,位于同一流通腔内的扰流凸筋和扰流凹槽在导热板的纵向截面上的投影交织成网状。
进一步的,所述扰流凸筋为人字形凸筋,人字形凸筋的指向与流通腔内水流的方向相反;和/或,所述扰流凸筋的侧面设有面向进水连通孔的扰流面,扰流面与导热板的纵向截面的夹角θ为100°~125°。
进一步的,所述扰流凸筋的凸出高度h为1mm~1.3mm;和/或者,所述扰流凸筋设有多个且平行设置,扰流凸筋的凸出高度为h,相邻扰流凸筋的中心距为a,其中,0.25≤h/a≤0.45;和/或者,所述导热板为金属板,扰流凸筋由导热板冲压形成,导热板的厚度S为0.3mm~0.5mm。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板在进水连通孔与扰流凸筋之间设有引导水流向扰流凸筋均匀流动的第一导流筋,第一导流筋的长度方向与流通腔内液体整体流动的方向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板在进水连通孔的外侧设有引导液体均匀流向第一导流筋的第二导流筋,第二导流筋的长度方向与进水连通孔的径向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板的正面的边缘设有位于扰流凸筋外侧的加强筋,导热板的正面在加强筋和扰流凸筋之间设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内设有环形密封圈,相邻导热板夹紧环形密封圈将流通腔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密封圈的外圈侧面设有限制环形密封圈向内移动的挂扣,挂扣与加强筋的外边缘抵触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板为长方形板,进水连通孔和出水连通孔分别设于导热板的两个直角处,进水连通孔和出水连通孔靠近导热板的同一长边或同一对角线;和/或,所述导热板为长方形板,进水连通孔和出水连通孔分别设于导热板的两端,导热板的宽高比为1/3~1/2。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板的四个直角处设有圆倒角,圆倒角的圆弧边与导热板的直角边相交。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九阳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九阳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803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