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蝗虫诱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177051.2 | 申请日: | 2019-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5343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李家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家辰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A01M1/04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问律师事务所 34134 | 代理人: | 侯晔 |
地址: | 243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蝗虫 诱捕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蝗虫诱捕装置,属于昆虫捕捉领域。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蝗虫诱捕装置,包括支撑单元和诱捕单元,支撑单元由支架和转动式连接在支架上的放置圈构成,诱捕单元包括诱捕通道和捕捉网,诱捕通道可拆卸连接在放置圈上,为漏斗形,上开口端面积大于下开口端,内壁设置有紫色LED灯条和涂有性外激素的吸附棉条;捕捉网可拆卸连接在放置圈上,将诱捕通道的下开口端包裹在捕捉网内,捕捉网内还置有饵料。本装置通过结合蝗虫的习性,设计的诱捕通道和捕捉网结合,在大幅增加蝗虫吸引效果的同时,保证了蝗虫的捕捉率,同时,本装置成本低,便携易使用,不污染环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捕蝗灭蝗成本高、对植被土质有污染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昆虫捕捉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蝗虫诱捕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每年都会有数千万亩的农田和草原发生蝗虫灾害,对农业作物和草原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的影响,蝗虫灾害与水、旱灾害常此起彼伏,交替发生,一直是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的三大自然灾害。80年代以来,受全球异常气候变化和某些水利工程失修或兴建不当以及农业生态与环境突变的影响,东亚飞蝗在黄淮海地区和海南岛西南部频繁发生,每年发生面积约100~150万hm2,涉及9省的100多个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
目前防止蝗灾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改造蝗区生态环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止,改造生态环境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且周期长;化学防治主要靠飞机超低量喷撒灭蝗药剂,对植被土质有危害;生物防治通过保护蝗区的捕食性天敌或施用微孢子虫实现,对于个体农户来说成本太高。目前常用的灭蝗方法对于个体农户来说并不实用,因此有必要研制出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效果好的除蝗装置。
经检索,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4430243B,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公开了一种蝗虫捕灭器。该发明的灭蝗箱内设有一层阻拦网;阻拦网左侧的灭蝗箱下箱体内表面上竖直设有一组加热器和固定套,其中加热器和固定套均呈前后并排设置,加热器位于固定套右边;每个固定套上插有一根毛刷,毛刷上沾有性外激素;阻拦网右旁的灭蝗箱下箱壁上竖直开有一个蝗虫出口,蝗虫出口下部固定有蝗虫收集件;布袋左端的开口固套在防退斗的大口端外面。该发明虽然可以对蝗虫进行诱导和收集,但是该发明的装置结构较为复杂笨重,不便于移动,且对蝗虫的诱导效果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灭蝗成本高、对植被地质伤害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蝗虫诱捕装置。本装置通过针对蝗虫习性设计的诱捕通道和捕捉网配合,有效的对田间的蝗虫进行诱导后进行捕杀,装置成本低,诱捕效率高。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蝗虫诱捕装置,包括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起支撑作用;放置圈,所述放置圈为圆环形,外沿连接在支架上;还包括诱捕单元,所述诱捕单元包括诱捕通道,所述诱捕通道为漏斗形,上开口面积大于下开口面积,诱捕通道的上开口端与放置圈连接;捕捉网,所述捕捉网通过网口将诱捕通道的下开口端包裹在捕捉网内。诱捕单元通过放置圈连接在支撑单元上,进入诱捕单元的蝗虫由于诱捕通道下开口端面积小,不易找到飞行出口,再加上本方案所用的捕捉网具有弹性,落在捕捉网上的蝗虫很难进行跳跃,从而很难获得起飞前的加速度,很难飞起,有效的对蝗虫实行了捕捉。
进一步地,所述诱捕通道和捕捉网均与放置圈可拆卸式连接。诱捕通道通过固定连接在上开口端外沿的凸檐实现与放置圈的可拆卸连接;捕捉网通过固定连接在网口上的弹性圈实现与放置圈的可拆卸连接。在使用蝗虫诱捕装置前可将其拆卸放置,可以节约所占空间,且拆卸后便于携带,同时安装方便,可以快速安装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诱捕通道上开口端内壁周向固定连接有LED灯条。利用蝗虫的趋光响应性,使本装置在夜间也具有很好的蝗虫诱捕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家辰,未经李家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770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