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可渗透反应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147643.X | 申请日: | 2019-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6118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杨虎德;马彦;冯丹妮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9C1/08 | 分类号: | B09C1/08;B09C1/00 |
代理公司: | 兰州锦知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2204 | 代理人: | 杜文化 |
地址: | 73005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修复 有机 污染 土壤 渗透 反应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土壤修复测试技术领域的一种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可渗透反应墙装置,包括底板,底板的外壁铰接有脚踏板,底板的顶壁固定安装有支撑套,支撑套的内腔卡接有光杆,光杆的顶壁固定安装有顶板,底板的底壁开有贯穿孔,顶板的顶壁固定安装有螺套,螺套的内腔螺接有螺杆,光杆的外壁套接有压板,压板的底壁螺接有渗透筒,渗透筒的底壁固定安装有锥头,渗透筒的顶壁设置有注液孔,注液孔的内腔卡接有孔塞,渗透筒的外壁设置有渗透孔,渗透孔的内腔卡接有缓渗塞,本装置结构简单啊,使用方便,有效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渗透筒深埋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可渗透反应墙装置,具体为土壤修复测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壤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尤其是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的土壤形势不容乐观。因此,针对受污染土壤的修复通常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由于土壤污染类型的多样性,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的原因,导致常规的物理和生物方法难以在短时间内对受污染的土壤有效治理,因此,更广泛的采用化学方法进行修复。
在开展了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计划时,在完成对待修复的土壤进行取样检测后,需要根据其新老污染物含量配置相适应的液相药剂,为了进一步验证配置的药剂针对受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需要将液相药剂注入土壤试样中,现有的修复污染土壤渗透装置大多需要通过人工挖坑放置渗透反应装置后填埋操作,人工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可渗透反应墙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可渗透反应墙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外壁铰接有脚踏板,所述底板的顶壁固定安装有支撑套,所述支撑套的内腔卡接有光杆,所述光杆的顶壁固定安装有顶板,所述底板的底壁开有贯穿孔,所述顶板的顶壁固定安装有螺套,所述螺套的内腔螺接有螺杆,所述光杆的外壁套接有压板,所述压板的底壁螺接有渗透筒,所述渗透筒的底壁固定安装有锥头,所述渗透筒的顶壁设置有注液孔,所述注液孔的内腔卡接有孔塞,所述渗透筒的外壁设置有渗透孔,所述渗透孔的内腔卡接有缓渗塞。
优选的,所述脚踏板的顶壁螺接有防滑垫。
优选的,所述顶板的顶壁设置有把手。
优选的,所述支撑套的外壁卡接有连接螺栓,所述光杆与连接螺栓连接。
优选的,所述贯穿孔的内径值大于渗透筒的外径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装置设置螺套、螺杆、压板、渗透筒和锥头,通过拧转螺杆配合螺套产生啮合力向下移动,螺杆向下移动带动压板下降,压板下降带动渗透筒和锥头的下降,通过锥头破开土壤,使得渗透筒插入土壤中,通过转动螺杆调整渗透筒位于土壤中的深度,直至渗透筒到达所需深度;
2)本装置设置底板、脚踏板和贯穿孔,渗透筒和锥头向下移动时,土壤给予渗透筒和锥头向上作用力,锥头降低土壤的反作用力,脚踏板通过人工踩踏给予底板向下作用力,提高渗透筒和锥头向下进入土壤时的稳定性,本装置结构简单啊,使用方便,有效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渗透筒深埋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可渗透反应墙装置正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可渗透反应墙装置正视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渗透筒正视剖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未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4764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限位块抗扭拉杆总成
- 下一篇:新型化工安全夹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