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2103634.0 | 申请日: | 2019-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9897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王祥;黄华;姚飞;沈鹏飞;康之军;佘喜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长岭石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10G1/04 |
代理公司: | 长沙科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03 | 代理人: | 彭乃恩 |
地址: | 414000 湖南省岳阳***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油 污泥 无害化 处理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系统,包括真空干燥系统、依次相连通的进料搅拌系统、固液两相分离系统、油水分离系统、萃取剂回收系统。固液两相分离系统与真空干燥系统相连通。真空干燥系统与油水分离系统相连通。萃取剂回收系统与进料搅拌系统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在完成对含油污泥的处理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实现了油泥减量化、无害化及资源化目标;同时本实用新型处理系统实施过程中,工艺条件缓和,操作安全。本实用新型成本低廉、安全性较高、萃取剂可以回收循环利用、处理后的含油污泥中的油含量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的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油田含油污泥和炼化“三泥”年产量超过100万吨,为危险废物。其主要来源于石油开采、运输、炼制及含油污水处理。研究发现,含油污泥因含有一些对人体有毒、有害的阴离子和带辐射源的重金属等,已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单(HW-08)。当前处理油泥的主要方法有:传统掩埋法、焚烧法、热处理法、焦化法、生物法及溶剂萃取法。
传统掩埋法仅能处理那些油含量、重金属元素含量及水含量较低的油泥,对于绝大部分油泥,无法满足掩埋要求,同时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焚烧法对油泥的处理量较大、较彻底,处理后的残渣能够达到掩埋要求,但该方法一次性投资较大,处理产生的废气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热处理法是一种无害化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在无氧条件下处理油泥,逐步提升温度使油泥裂解,裂解产生的气体进行冷凝回收,残渣满足掩埋要求,但该方法投资较大,且工艺复杂;焦化法促进了油泥的资源化利用,但对于油泥的选择性较高,油田企业的落地油泥、罐底泥及炼化企业的剩余活性污泥、隔油池底泥等无法采用此种方法。生物法处理油泥的方式多样,对油泥的选择性较低,工艺操作较简单,但该方法对生物菌的选择要求高,同时处理周期较长。溶剂萃取法利用“相似相溶”原理,是一种使用有机溶剂将油泥的中有机物溶解,并回收利用的方法。当前溶剂萃取法所用处理系统复杂,系统成本高、无法实现油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目标,且萃取剂无法循环利用、且经过处理后的含油污泥油含量很难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现有技术对含油污泥处理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安全性较高、萃取剂可以回收循环利用、系统成本低、实现了油泥减量化、无害化及资源化目标、处理后的含油污泥中的油含量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的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系统。
一种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系统,包括真空干燥系统、依次相连通的进料搅拌系统、固液两相分离系统、油水分离系统、萃取剂回收系统,固液两相分离系统与真空干燥系统相连通,真空干燥系统与油水分离系统相连通,萃取剂回收系统与进料搅拌系统相连通。
进料搅拌系统包括含油污泥入口、至少一个搅拌槽、萃取剂储存罐,萃取剂储存罐与每个搅拌槽都相连通。
固液两相分离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离心机,离心机的数量与搅拌槽的数量一致。
当搅拌槽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个时,进料搅拌系统的搅拌槽与固液两相分离系统的离心机间隔串连,位于端部的搅拌槽连接含油污泥入口,位于端部的离心机的固相出口与真空干燥系统相连。
当搅拌槽的数量为1个时,搅拌槽连接含油污泥入口,离心机的固相出口分别与搅拌槽和真空干燥系统相连。
油水分离系统包括污油缓冲罐、油水分离罐、污水处理系统,每个离心机的液相出口都与污油缓冲罐相连通,污油缓冲罐与油水分离罐相连通,油水分离罐的水相出口与污水处理系统相连通,油水分离罐的油相出口与萃取剂回收系统相连通。
萃取剂回收系统包括萃取剂回收装置,萃取剂回收装置为蒸馏装置或精馏塔,精馏塔的塔板数≥3,油水分离罐的油相出口与萃取剂回收装置的进口相连通,萃取剂回收装置用于将从萃取剂回收装置进口流进的溶液中的萃取剂和油进行分离,分离出的萃取剂回收至萃取剂储存罐内进行循环回用,分离出的油经收集装置收集到一定量后输送至焦化装置或常减压炼油装置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长岭石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湖南长岭石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036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的可按压或旋拧的扳手
- 下一篇:装配整体式地下空间基础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