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药煎药包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72079.X | 申请日: | 201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1718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杨明;程玉静;管士伟;郭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明 |
主分类号: | A61J1/00 | 分类号: | A61J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兰锋盛世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04 | 代理人: | 罗炳锋 |
地址: | 271000 山东省泰安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药 煎药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用品,尤其涉及一种中药煎药包,包括舒展状态呈锥形的袋体,袋体尖端内填充有团状物,袋体位于团状物的下侧处扎束在一起,使得袋体尖端形成一球头部,袋体开口端设有穿线管,穿线管内设有扎口线;袋体中下部回翻至中上部的外侧,开口端经扎口线扎紧并套置于球头部的下侧;中药材填充于袋体中下部与中上部之间形成的环形空腔内。本中药煎药包结构稳定,在煎煮过程中不同位置的中药材中的药效成分均能快速高效渗出,可显著提高煎药效率;其形状扁平,有利于对水量控制,可避免药汤过多;在取药汤时,可方便快捷的将药渣中吸附的药汤挤出;其成本低廉,易于实施,可广泛应用于煎药室、中药店以及家庭等场合的煎药操作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用品,尤其涉及一种中药煎药包。
背景技术
在临床上,医生开具的中药材大都需要煎煮,取其药汤服用,为了便于药汤与药渣分离,同时也为了保证药汤纯净透彻,在煎药时通常将中药材封装在煎药袋中制成煎药包。目前常用的煎药袋形式单一,通常为由耐高温面料制成的矩形袋,袋口穿设扎口线,其虽然能够满足煎药基本所需,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具体而言:
(1)煎药过程中,煎药包内不同位置的中药材因受热不同、药汤流动性不同等因素影响,导致所受到的煎煮效果差异巨大,药效成分的浸出浸出效率与浸出率均存在显著差异,位于中心的中药材的药效成分难以被最大限度的浸出,药渣中经常有部分药材出现白心、硬心大都归属于上述情况;尤其在煎药室对中药材进行集中煎制时,因中药材较多而在煎药包内分布较为密实,上述缺陷更为显著。
(2)目前的煎药包两侧鼔出而呈圆滚滚状,在整个煎煮过程中需保证水量始终漫过其上端,往往导致药汤过多而浓度较低,不便于患者服用;尤其煎药室使用的煎药容器横截面较大,如保证较好的煎煮效果更是容易导致药汤过多,不便于对药汤打包封装;同时,更为严重的情况是,煎药室对于一副中药的出汤量是具有一定要求的,煎药人员违规将多余药汤丢弃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服用疗效。
(3)煎药过程中,一般至少需要对中药材进行先后两次煎煮,每次煎煮尤其最后一次煎煮完成后,应尽量的将煎药包上吸附的药汤沥出,以避免药效成分流失浪费,目前煎药包不便于对内部中药材进行全面的挤压,药渣中往往含有大量有效成分而未能被利用。
(4)有些中药材即使经过了前期的浸泡环节,但在煎煮过程中仍会继续膨胀,时有煎药包涨破的情况发生,后期需对药汤进行过滤,操作较为麻烦;尤其如在煎药室出现上述情况时,需对药汤中的药渣进行彻底清理,以避免残留的药渣对包装机管路造成堵塞,操作更是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旨在提供了一种易于制作,成本低廉,可显著改善中药材煎煮效果,利于提高药效成分浸出率的中药煎药包。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中药煎药包,包括袋体以及由袋体包容的中药材;所述的袋体由一块扇形面料沿对称轴对折后,将对折后重合的两边部连接而形成,舒展状态呈锥形,上端为尖端,下端为开口端,尖端内填充有团状物,袋体位于团状物的下侧处扎束在一起,使得袋体尖端处形成一壶钮状的球头部,所述袋体开口端设有一圈穿线管,所述的穿线管是由袋体开口端的边缘向尖端方向翻折,然后与袋体进行连接而形成;所述的穿线管内设有用于将开口端扎紧的扎口线,所述的扎口线具有一部分延伸至穿线管外部;所述的袋体中下部回翻至中上部的外侧,开口端经扎口线扎紧并套置于球头部的下侧;所述的中药材填充于袋体中下部与中上部之间形成的环形空腔内,使中药煎药包整体呈包子状。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明,未经杨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7207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控粘结预灌浆预应力筋
- 下一篇:一种绝压二次供水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