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正反向供电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69991.X | 申请日: | 201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1864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马辉;朱树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光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3/155 | 分类号: | H02M3/15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济南市高***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向 供电 控制 装置 | ||
一种正反向供电控制装置,当输入端输入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时,同为NPN型的三极管Ⅰ及三极管Ⅱ导通,同为PNP型的三极管Ⅲ及三极管Ⅳ截止,此时OUTP输出端输出高电平,由于OUTN输出端及OUTP输出端是接在负载的两端,因此此时负载正端对地来说是正电源。当输入端输入信号为低电平信号时,同为NPN型的三极管Ⅰ及三极管Ⅱ截止,同为PNP型的三极管Ⅲ及三极管Ⅳ导通,此时OUTN输出端输出高电平,因此此时负载负端对地来说是负电源。利用三极管开关特性,通过一个控制信号控制不同三极管的通断,从而实现电源施加方向的变化,除三极管本身导通压降外基本无其他消耗,但成本相对负压产生芯片要低很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供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正反向供电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路板系统中一般都是正电源供电,但在一些特殊应用中需要产生正负交替的电压波形,从而满足一些特殊的信号应用要求。目前,系统中多采用正负双电源供电的方式解决该问题。该方法成本高,而且引入的负电源往往作用单一,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目前,在需要使用负电压时一般会选择使用专用的负压产生芯片,比如ICL7600、LT1054、MC34063等等。另外还有利用PWM控制电容充放电实现的负压产生电路,但是带负载能力很弱。负压产生芯片成本较高,不利于降低成本。PWM控制电容充放电电路的带负载能力很弱,当有负载时电压跌落很快,在一些测量电路中容易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以上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在单电源供电的情况下满足电流正反交替需求的正反向供电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克服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正反向供电控制装置,包括:
三极管Ⅰ,为NPN型,其基极连接于输入端,输入端输入由高电平与低电平交替出现的方波信号,三极管Ⅰ的集电极连接于电源VCC;
三极管Ⅲ,为PNP型,其集电极接地,其基极连基于输入端;
OUTP输出端,经电阻Ⅱ分别连接于三极管Ⅰ的发射极及三极管Ⅲ的发射极;
OUTN输出端,经电容分别连接于三极管Ⅰ的发射极及三极管Ⅲ的发射极,负载的正端连接于OUTP输出端,负载的负端连接于OUTN输出端;
三极管Ⅱ,为NPN型,其基极连接于输入端,其发射极接地,其集电极连接于OUTN输出端;以及
三极管Ⅳ,为PNP型,其集电极连接于OUTN输出端,其发射极连接于电源VCC,其基极连基于输入端。
进一步的,还包括电阻Ⅰ,所述电阻Ⅰ的一端与三极管Ⅰ的基极相连,其另一端与三极管Ⅰ的集电极相连。
进一步的,还包括电阻Ⅲ,所述电阻Ⅲ的一端与三极管Ⅳ的基极相连,其另一端与输入端相连。
进一步的,还包括电阻Ⅲ,所述电阻Ⅲ的一端与三极管Ⅲ的基极相连,其另一端与三极管Ⅲ的集电极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输入端输入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时,同为NPN型的三极管Ⅰ及三极管Ⅱ导通,同为PNP型的三极管Ⅲ及三极管Ⅳ截止,此时OUTP输出端输出高电平,由于OUTN输出端及OUTP输出端是接在负载的两端,因此此时负载正端对地来说是正电源。当输入端输入信号为低电平信号时,同为NPN型的三极管Ⅰ及三极管Ⅱ截止,同为PNP型的三极管Ⅲ及三极管Ⅳ导通,此时OUTN输出端输出高电平,因此此时负载负端对地来说是负电源。利用三极管开关特性,通过一个控制信号控制不同三极管的通断,从而实现电源施加方向的变化,除三极管本身导通压降外基本无其他消耗,但成本相对负压产生芯片要低很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光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济南光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6999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LED控制电路
- 下一篇:一种航空摆扫照相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