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电马达设备及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21402.0 | 申请日: | 2019-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3939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毛新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N2/18 | 分类号: | H02N2/18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汪洁丽 |
地址: | 330029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电 马达 设备 电子设备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压电马达设备及电子设备。该装置包括控制装置、驱动装置、压电马达;压电马达包括压电陶瓷、第一驱动电极、第二驱动电极以及反馈电极,压电陶瓷的第一面包括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控制装置连接驱动装置和压电马达中的反馈电极,驱动装置与压电马达中的第一驱动电极以及第二驱动电极连接。通过将压电陶瓷的第一面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当驱动装置输送驱动电压至压电马达时,第一区域将产生振动,使得第二区域跟随振动发生位移变化,产生变化的感应电压,控制装置接收到变化的感应电压,进而能够根据变化的感应电压的大小情况,来对压电马达的状态进行监测,实现了对压电马达状态进行监测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压电马达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压电马达设备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压电马达的动作原理主要是利用压电体在电压作用下发生振动,当压电马达在振动的过程中,压电马达中的压电陶瓷会由于压电效应,而产生相应的随振动变化而变化的电压。
压电马达会设置有反馈电路来检测压电马达的振动状态,例如监测压电马达的振动强度是否变弱等等,传统的监测技术一般是直接监测压电马达驱动芯片输出至压电马达的输出电压是否与设置的电压一致,即通过监测输出电压来判断压电马达是否退极化或损坏,这种方式其实质上是不能够反应出压电马达的振动情况的。因此,如何实现对压电马达的振动情况进行监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压电马达反馈电路无法监测马达的振动情况的问题,提供一种可监测振动情况的压电马达设备及电子设备。
一种压电马达设备,该压电马达设备包括控制装置、驱动装置和压电马达;压电马达包括压电陶瓷、第一驱动电极、第二驱动电极以及反馈电极,压电陶瓷的第一面包括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且第一区域面积大于第二区域面积;第一驱动电极设置于第一区域,反馈电极设置于第二区域且与第一驱动电极间隔,第二驱动电极设置于压电陶瓷远离第一面的第二面;控制装置连接驱动装置和压电马达中的反馈电极,驱动装置与压电马达中的第一驱动电极以及第二驱动电极连接;其中,第二驱动电极为正极或负极,第一驱动电极和反馈电极为与第二驱动电极对应的负极或正极;驱动装置用于通过第一驱动电极以及第二驱动电极输送驱动电压至压电马达;反馈电极用于在压电马达振动时,与第二驱动电极配合产生相应的感应电压并反馈至控制装置。
上述设备,通过将压电马达的压电陶瓷的第一面分为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使得当驱动装置通过第一驱动电极以及第二驱动电极输送驱动电压至压电马达时,压电陶瓷的第一区域将产生振动,进一步使得设置于压电陶瓷上的第二区域跟随振动发生位移变化,从而通过压电效应产生变化的感应电压,控制装置通过接收到变化的感应电压,进而能够根据变化的感应电压的大小情况,来对压电马达的状态进行监测,实现了对压电马达状态进行监测的目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控制装置包括微控制器,微控制器的控制引脚连接驱动装置,微控制器的反馈引脚连接压电马达中的反馈电极。
微控制器一方面通过控制引脚输出控制信号至驱动装置,使驱动装置输出相应的驱动电压至马达装置,另一方面通过反馈引脚来获取反馈电极在跟随压电马达振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的感应电压,实现了信号的集中处理,提高处理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芯片,驱动芯片的输入引脚连接微控制器的控制引脚,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引脚连接第一驱动电极,驱动芯片的接地引脚连接第二驱动电极。
驱动芯片将驱动电压通过第一驱动电极以及第二驱动电极输送至压电马达,为压电马达在工作时提供稳定的驱动电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设备还包括采样电阻组件,采样电阻组件的一端与微控制器的反馈引脚连接,采样电阻组件的另一端与压电马达中的反馈电极连接。
通过设置采样电阻组件,使得微控制器的反馈引脚能够对采样电阻组件的电压进行采样,得到压电陶瓷上的反馈电极跟随压电马达发生振动位移所产生的变化的感应电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214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活性炭吸附技术的暖气阀
- 下一篇:一种防止撞击破损的冰箱外壳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