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烟气热回收导热油锅炉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18603.5 | 申请日: | 2019-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4689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刘淼;周渊博;王世祥;于娅茹;时慧颖;王春媛;张静;李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和荣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7/02 | 分类号: | F24H7/02;F24H9/06;F23J1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刘乾帮 |
地址: | 102211 北京市昌平区小***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烟气 回收 导热油 锅炉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烟气热回收导热油锅炉,属于加热炉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炉体、设置在炉体内部物料管以及将炉体与外界连通的排烟管,炉体包括炉壁、设置在炉体上的炉盖以及固设于炉壁上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管呈螺旋状弯折形成不少于两层侧壁封闭两端开口的环状的受热层,相邻两个受热层之间留有管状的烟气通道,排烟管仅沿炉体外壁向炉体内部方向依次通过烟气通道与炉体内部连通。本实用新型达到了能够使回收利用高温烟气携带的热量的效果,应用于加热炉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热炉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烟气热回收导热油锅炉。
背景技术
导热油炉是将电加热器直接插入有机载体(导热油)中直接加热,并通过高温油泵进行液相循环将加热后的导热油输送到用热设备,再由用热设备出油口回到电热油炉加热,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加热系统。
目前在工业生产中很多用到导热油锅炉中的导热油进行热量交换,导热油锅炉一般都是采用燃油、天然气、生物质等燃料进行加热,然而在工业生产中会有大量高温烟气的流失,烟热损失较大,排烟温度高、浪费能源。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烟气热回收导热油锅炉,其通过设置多层互不抵接的受热层,使得高温烟气携带的热量在外排过程中能够被利用,减小了能量的浪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烟气热回收导热油锅炉,包括炉体、设置在炉体内部物料管以及将炉体与外界连通的排烟管,炉体包括炉壁、设置在炉体上的炉盖以及固设于炉壁上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管呈螺旋状弯折形成不少于两层侧壁封闭两端开口的环状的受热层,相邻两个受热层之间留有管状的烟气通道,排烟管仅沿炉体外壁向炉体内部方向依次通过烟气通道与炉体内部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过程中,炉体内部的高温烟气在向外界排放的过程中会经过烟气通道,高温烟气在烟气通道中流动时,高温烟气携带的热量能够经过物料管的侧壁传递给物料管内部的物料,当物料管的进口位于最外侧的受热层端部时,能够对物料预热,当物料管的出口位于最外侧的物料管的端部时,能够使得物料在物料管内流动时热量损失降低,整体方案将高温烟气携带的热量进一步利用,减少了能量的浪费。
较佳的:最外侧的受热层的外侧壁顶端固定连接有内挡,炉体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外挡,内档、外挡以及炉壁之间形成封闭的圆环状的变形腔,炉盖包括盖体以及隔热部,隔热部位于盖体与炉体端部之间,且隔热部伸入炉体内部,变形腔位于隔热部与炉壁内壁之间,内挡的内壁与隔热部的外壁抵接,所述加热装置周侧的炉体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导向隔热部,导向隔热部以及加热装置共同将最内侧的受热层的一端封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炉体内部温度长时间较高,而炉体各部分因为厚度或材料等因素的不同,热变形程度不同,同时由于隔热部内部填充有隔热材料,隔热材料的热膨胀程度也与炉体其他部分不同,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受热层的端部与炉体之间容易产生缝隙,容易导致高温烟气从受热层与炉体之间的缝隙中直接向外界流动,这样就降低了高温烟气携带的热量的利用率,通过设置变形腔,能够在炉体以及受热层发生热膨胀并产生缝隙时减小沿其直接通过炉体与受热层之间的缝隙向外流动的可能,使得高温烟气携带的热量能够更稳定的被再利用,同时隔热导向部也能够减小烟气不通过烟气通道直接向外界流动的可能。
较佳的:变形腔内部设有多个与炉体长度方向呈夹角设置的内陶瓷纤维环,内陶瓷纤维环间隔设置,相邻两个内陶瓷纤维环之间箍设有一根外陶瓷纤维环,内陶瓷纤维环同与其相邻的外陶瓷纤维环之间互相抵接,外陶瓷纤维环与内挡外壁之间留有可变形的空间,内陶瓷纤维环与炉体内壁之间留有可变形的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和荣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和荣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186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