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楼宇照明智能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16708.7 | 申请日: | 2019-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9976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发明(设计)人: | 魏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莱茵河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47/10 | 分类号: | H05B47/1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陈欢 |
地址: | 570100 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楼宇 照明 智能 控制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楼宇照明智能控制系统,应用于楼宇电梯的照明控制中,当有人从厢门进入到厢体内时,红外传感器检测到信息并传输给控制器,当有人体踩踏到厢体内的底板上时,底板在向下移动的同时,压力传感器检测到信息并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红外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传输的信息控制电磁阀闭合,底板在向下移动时,其底部设置的动触头同时向下移动并分别与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电连接,从而使得蓄电池和照明灯之间的电气回路接通,照明灯获得蓄电池提供的电能后进行照明,从而避免照明灯常亮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通过设置的多层开关可以防止照明灯误启动,进一步节省电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楼宇智能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楼宇照明智能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中的楼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现有的大型写字楼由于楼层较多,都会配备多部电梯,为了保证人们可以安全的使用电梯,电梯当中设置的照明灯往往都是常亮状态,而在电梯没有运行以及空载升降时,照明灯常亮设置会造成电能的浪费,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鉴以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楼宇照明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对电梯内的照明灯进行智能控制,仅有在有人使用电梯时,照明灯才会开启使用,节省电能,降低使用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楼宇照明智能控制系统,包括电梯厢、控制厢、照明灯以及控制系统,所述控制厢设置在电梯厢下方,所述照明灯设置在电梯厢内部;所述电梯厢包括厢门、厢体、底板以及连接弹簧,所述底板底面通过连接弹簧与厢体连接,所述底板侧壁与厢体侧壁活动连接,所述底板底面设置有伸入到控制厢内部的动触头;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蓄电池、红外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磁开关、第一静触头以及第二静触头,所述第一静触头与蓄电池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二静触头、照明灯、电磁开关以及蓄电池负极依次电连接,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电磁开关、红外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蓄电池、电磁开关、第一静触头以及第二静触头设置在控制厢内,所述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之间形成缝隙,所述缝隙位于动触头下方;所述红外传感器设置在厢门上,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底板上。
优选的,所述底板侧壁设置有滑块,所述厢体侧壁设置有滑槽,所述滑块设置在滑槽内。
优选的,所述滑槽内设置有限位块。
优选的,所述动触头上设置有球形金属凸起。
优选的,所述照明灯包括灯体以及支架,所述支架设置在厢体顶部,所示灯体设置在支架上,且与蓄电池负极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厢体底部设置有限位柱,所述连接弹簧套设在限位柱上,所述限位柱设置在底板底面与厢体底面之间。
优选的,所述限位柱包括轴套、伸缩杆以及复位弹簧,所述轴套设置在厢体底面上,所述复位弹簧设置在轴套内部,所述伸缩杆一端伸入到轴套内并与复位弹簧连接,另一端与底板底面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楼宇照明智能控制系统,主要应用于楼宇的电梯智能照明中,在电梯的厢门上设置有红外传感器,当有人进入电梯时,红外传感器会检测到有人进入,并将检测的信息发送到控制器,而在电梯厢内部设置有底板以及压力传感器,当有人踩在底板上后,压力传感器会检测到压力信息并发送给控制器,同时底板在人体重力作用下往下移动,使得底板底面的动触头与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电连接,而控制器在接收到红外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发送的信息后可以控制电磁开关闭合,从而使得蓄电池和照明灯之间的电路回路导通,照明灯可以接收到蓄电池的电能从而为电梯厢内部照明,照明灯无需始终处于常亮状态,节省电能,同时通过设置的多层开关可以防止照明灯误启动,防止造成能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莱茵河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未经海南莱茵河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167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