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红外线的血管可视化肱动脉压迫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15010.3 | 申请日: | 2019-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2531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袁明远;李新明;宁忠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A61B5/026 |
代理公司: | 上海浙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45 | 代理人: | 杨小双 |
地址: | 2001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线 血管 可视化 动脉 压迫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红外线的血管可视化肱动脉压迫器,包括压迫装置和血管可视化装置,所述压迫装置包括底座和底座内部转动连接有下夹持圈,所述底座为上开口的凹型结构,且内壁的弧度与下夹持圈的弧形适配;所述底座的内壁开设有弧形轨道槽,所述下夹持圈的表面设置有与弧形轨道槽适配的滑条,所述下夹持圈的两端与底座之间设置有限制下夹持圈转动角度的定位机构。该带红外线的血管可视化肱动脉压迫器,通过设置红外可视化成像仪和成像探头,使内部肱动脉的穿刺口的血凝情况可视化,微调螺栓松压穿刺口压力,促使血液少量流动时的血液流动可以可视化观测到,更科学的进行肱动脉穿刺后护理,科学修复肱动脉穿刺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带红外线的血管可视化肱动脉压迫器。
背景技术
肱动脉在大圆肌下缘处续接腋动脉,伴正中神经在肱二头肌肌腱的内侧(肘窝向上2厘米臂内侧)经肱二头肌腱膜深面至肘窝,在桡骨颈高度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肱动脉在肘窝位置表浅,能清楚地摸到搏动,临床上常做为测血压时的听诊部位。
经肱动脉穿刺进行冠脉造影或者经皮冠脉动脉介入术(PCI)时,由于肱动脉穿刺点位于肘关节附近,一旦患者弯曲胳膊,穿刺点由于位于皮肤下较深处,就可能造成在皮肤上的压迫与穿刺点之间形成移位,造成渗血。因此需要采用专用的肱动脉压迫器进行压迫。而现有的压迫器只能单纯的挤压,不能感知内部肱动脉是否不渗血,人体小臂及手部不可长期血液不流动,现有的压迫方式为长时间阻隔肱动脉的血液流动,该方法不科学。科学的方法是,应该根据血管的血凝愈合情况而适当的松动压迫点,直至最后完全松开压迫点。
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可以观察肱动脉内部愈合及血液流动情况的压迫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红外线的血管可视化肱动脉压迫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红外线的血管可视化肱动脉压迫器,包括压迫装置和血管可视化装置,所述压迫装置包括底座和底座内部转动连接有下夹持圈,所述底座为上开口的凹型结构,且内壁的弧度与下夹持圈的弧形适配;所述底座的内壁开设有弧形轨道槽,所述下夹持圈的表面设置有与弧形轨道槽适配的滑条,所述下夹持圈的两端与底座之间设置有限制下夹持圈转动角度的定位机构;所述下夹持圈的上表面通过合页转动连接有上夹持圈,所述下夹持圈的弧形内壁固定连接有半圆托圈,所述上夹持圈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弹性气囊,所述弹性气囊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压迫块,所述弹性气囊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推动板,所述上夹持圈的顶部设置有驱动推动板位移的调节装置,所述上夹持圈的表面设置连通弹性气囊的进气口;所述血管可视化装置包括红外可视化成像仪和位于上夹持圈正面和背面的成像探头,所述红外可视化成像仪的内部底端设置有进出气泵,所述进出气泵通过气管与进气口连通,所述红外可视化成像仪的右侧设置有连接成像探头的数据线。
优选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开设在下夹持圈正面和背面的定位孔和底座正面和背面的活动孔,所述活动孔的内部设置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的表面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带动限位柱向定位孔位移,所述限位柱位于底座外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拉环。
优选的,所述调节装置包括上夹持圈上表面开设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的内壁螺纹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延伸至上夹持圈的内部与推动板固定连接,所述螺栓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拧动块。
优选的,所述进气口的表面设置有用于控制弹性气囊进气和放气的控制阀,所述进气口与气管为可分离式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成像探头与上夹持圈的正面和背面为可分离式连接,两者通过固定环卡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上夹持圈和下夹持圈的弧度相同,且两者远离合页的一端为卡接式固定。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红外线的血管可视化肱动脉压迫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未经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150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