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硫化胶囊隔离剂涂抹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921967972.2 | 申请日: | 2019-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9983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宋联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远星橡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C1/02 | 分类号: | B05C1/02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龚海月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硫化 胶囊 隔离 涂抹 工装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硫化胶囊隔离剂涂抹工装,工装由端部圆圈骨架、束紧层、隔离层和隔离剂吸附层组成,两个端部圆圈骨架分别位于所述工装的上下两端,束紧层、隔离层和隔离剂吸附层设置在两个端部圆圈骨架之间,各层两端分别连接到两个端部圆圈骨架上并环绕成球面;束紧层、隔离层和隔离剂吸附层从外至内依次排列并紧密接触;隔离剂吸附层内侧具有能够与胀起时的硫化胶囊表面贴合的弧面。利用该工装,在硫化作业生产线外,先给工装内部涂抹隔离剂,然后将工装套入硫化胶囊上,使硫化胶囊表面与隔离剂吸附层充分接触反粘贴上隔离剂,然后工装即可。该工装提高了操作效率,可避免高温烫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外胎硫化胶囊涂抹隔离剂的技术,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硫化胶囊隔离剂涂抹工装。
背景技术
轮胎生胎的形状与轮胎一样,在成型机上制成轮胎生胎后运送至硫化机进行硫化得到轮胎,硫化胶囊是硫化机的主要部件之一,参与硫化过程。生胎硫化前需要先在其内部喷涂隔离剂,隔离剂即脱模剂,它的作用是避免轮胎硫化后与硫化胶囊产生粘连,同时使硫化后的轮胎具有较好的外观和性能。
目前喷涂隔离剂有以下两种形式:
1、硫化前在生胎内部集中喷涂隔离剂,此方式的优点是喷涂均匀,缺点是外胎制做增加工序,延长硫胎制做周期;喷涂工序占地方、增加搬运、增加环境污染等;
2、硫化工序在硫化胶囊上人工刷涂隔离剂,此方式的优点是相对集中喷涂省工序,省地方、人工等;缺点是人工刷涂比较耗时,对硫化产能有一定的影响,再者刷涂不均匀对外胎品质有一定影响,还有在高温环境下刷涂人员的安全没有保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两种喷涂的优缺点,本实用新型延用在硫化工序喷涂的优点,由作业人员在硫化热模外(常温)将隔离剂喷涂于硫化胶囊涂抹工装内,再将此工装套入硫化胶囊外,手工操作机台使硫化胶囊与涂抹工装充分接触,从而达到胶囊外沾覆足够的隔离剂。此方法简单、省时、易操作,而且人员安全有保障。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硫化胶囊隔离剂涂抹工装,由端部圆圈骨架、束紧层、隔离层和隔离剂吸附层组成,两个端部圆圈骨架分别位于所述工装的上下两端,所述束紧层、隔离层和隔离剂吸附层设置在两个端部圆圈骨架之间,并且束紧层、隔离层和隔离剂吸附层的两端分别连接到两个端部圆圈骨架上,使得束紧层、隔离层和隔离剂吸附层在两个端部圆圈骨架之间都环绕成球面;束紧层、隔离层和隔离剂吸附层从外至内依次排列并紧密接触;隔离剂吸附层内侧具有能够与胀起时的硫化胶囊表面贴合的弧面。
所述端部圆圈骨架由钢丝制成。钢丝圈主要起工装定型和各种材料联接作用。
所述束紧层由帘纱制成。帘纱主要起工装外部束紧作用,在硫化胶囊胀起时使隔离剂吸附层(毛毡)能够和硫化胶囊充分接触。
所述隔离层由橡胶制成。隔离层主要起毛毡内隔离剂与工装外部隔离作用,使隔离剂不外漏。
所述隔离剂吸附层由毛毡制成。毛毡主要是起吸附隔离剂作用。
利用上述工装在硫化胶囊表面涂抹隔离剂的方法是,在硫化作业生产线外,先给所述工装内部的隔离剂吸附层涂抹隔离剂,然后将所述工装套入硫化胶囊上,接着使硫化胶囊充气胀大,硫化胶囊表面与隔离剂吸附层充分接触,然后使硫化胶囊放气缩小,取下工装即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工装,在常温条件下将隔离剂刷涂到毛毡上,然后通过反粘贴的方式,在硫化胶囊面均匀涂抹隔离剂,提高了操作效率,保障隔离剂涂抹效果均匀,且作业人员无需在高温的硫化生产线刷涂隔离剂,可避免高温烫伤。
附图说明
图1为硫化胶囊隔离剂涂抹工装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远星橡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远星橡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9679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大型双夹具机械手
- 下一篇:一种可持续性生态景观水体培养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