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后纵臂用定位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89486.3 | 申请日: | 2019-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8988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温应维;黄斌;袁昊博;李庆喜;王庆斌;周怿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11/02 | 分类号: | B25B1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陈伟斌 |
地址: | 511435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后纵臂用 定位 工装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工艺装备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汽车后纵臂用定位工装。该定位工装包括定位机构和夹紧机构,定位机构包括相邻设置的定位支座和支撑支座,定位支座、支撑支座均为对称结构。定位支座用于实现后纵臂臂端固定,支撑支座用于后纵臂面端的定位,夹紧机构则用于实现后纵臂面端固定。另外,还包括基板以及用于固定基板的若干压条,基板与压条可拆卸固定,压条固定于工作台,支撑支座则设于基板,随基板一体拆卸换修。本实用新型确保了后纵臂组装时的定位稳定,保证定位一致性和稳定性,避免工件划伤,节省整体装配工时,提高安装质量,同时可以通过工装的切换实现多车型生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工艺装备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汽车后纵臂用定位工装。
背景技术
汽车底盘结构中,后纵臂总成是当前汽车底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形式、刚度及强度对整车耐久性、舒适性、操控性有很大的影响。后纵臂主要由臂端和面端组成,如图4所示,臂端、面端均设有若干定位孔,为了便于后纵臂整体进行组装,一般需要先对后纵臂的臂端、面端进行定位和固定,再进行装配。在实际生产中,现有技术采用独立的工作台配合工装使用,但现有的定位工装较为简单,定位精度较低,在作业时容易产生错动,而且需要人工操作压紧机构进行压紧,容易划伤工件,工作效率较低且整体定位夹紧效果不佳,一致性较差。另外,目前的定位工装只能适应单一规格的后纵臂,无法有效适应多车型生产,通用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缺陷,提供一种汽车后纵臂用定位工装,确保后纵臂组装时的定位稳定,保证定位一致性和稳定性,避免工件划伤,节省整体装配工时,提高安装质量,同时可以通过工装的切换实现多车型生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后纵臂用定位工装,设于工作台,包括定位机构和夹紧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相邻设置的定位支座和支撑支座;所述定位支座中部留空,定位支座的一侧设有定位气缸,定位气缸连接有用于定位后纵臂臂端的定位销,定位气缸驱动定位销活动贯穿后纵臂,固定至定位支座的另一侧,实现后纵臂臂端固定;所述支撑支座中部留空,其顶面为斜面,所述顶面的对角位置留有通孔,至少一组对角位置的通孔设有定位柱,定位柱用于定位后纵臂面端;所述夹紧机构包括固定架、夹紧气缸、传动组件和压块,所述固定架绕支撑支座外侧设置,夹紧气缸设于固定架顶面,所述夹紧气缸的活动端联动传动组件,带动压块运动,活动压紧后纵臂面端,实现后纵臂面端固定。
一般地,后纵臂的臂端、面端均设有若干定位孔,面端为匹配汽车组装的斜面,为产品设计的固定尺寸,不同规格的后纵臂,其面端斜度不同。利用本定位工装对后纵臂进行定位固定,再进行下一步的装配。其中,定位支座通过定位气缸推动定位销,使定位销贯穿后纵臂臂端的定位孔,从而实现固定。另外,支撑支座则利用顶面对角位置的定位柱,与后纵臂面端对角的定位孔对应配合,进行定位。在定位结束后,再操控夹紧机构压紧后纵臂面端,即对后纵臂的面端进行压紧固定,避免在装配时发生抖动,以完成对后纵臂的定位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支座顶面的斜度与后纵臂面端的斜度相匹配。由于不同汽车车型要求的后纵臂规格不同,因此后纵臂的面端斜度也有所差异,为了定位准确,需要确保支撑支座顶面的斜度与后纵臂面端的斜度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架顶面平行于支撑支座顶面。为了便于夹紧机构从上至下进行压紧,使固定架顶面平行于支撑支座顶面。
进一步地,所述夹紧机构的数量为两个或以上,对应支撑支座的对角位置设置。一般地,需要至少对面端一组对角位置进行定位并压紧,避免装配时震动移位。
进一步地,还包括基板以及用于固定基板的若干压条,基板与压条可拆卸固定,压条固定于工作台;所述支撑支座设于基板,随基板一体拆卸换修。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规格的后纵臂定位,将支撑支座固定于可灵活拆卸更换的基板上。在装配不同规格的后纵臂时,更换与其面端斜度匹配的支撑支座,适应装配,更具适应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未经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894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