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公铁两用网轨检测车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53390.1 | 申请日: | 2019-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8969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罗文成;杜高峰;胡沛伟;林建辉;许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高新轨道交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35/00 | 分类号: | E01B35/00;G01D21/02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左正超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玉山***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两用 检测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公铁两用网轨检测车,包括车体、轨道检测装置和接触网检测装置,所述车体的前端设有所述轨道检测装置,所述车体的顶部设有所述接触网检测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车顶设置接触网检测装置,在车体前端设置有轨道检测装置,轨道检测装置可以对轨道的各个参数进行检测,而接触网检测装置可以对接触网整体和局部关键部位进行精确定位和图像抓拍,可实现对接触网几何参数、弓网关系和受电弓几何参数的检测。通过上述设计,使得铁轨的轨道检测和接触网检测不需要依靠人工或传统轨道车巡检、计划性维修等方式,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轨检测车就可实现,不仅提高了检测的便捷性,还大大的减少了轨道检测和接触网检测的检测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公铁两用网轨检测车。
背景技术
据调研,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公铁两用网轨检测车的应用,而公铁两用车的应用却已经较为广泛。
公铁两用车以其机动灵活、易于上轨下轨、应用广泛以及经济性等诸多优点被众多国家认可并应用。自世界上第一辆公铁两用车投入使用以来,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公铁两用车已经发展成能够完成各种作业的多用途车辆。我国公铁两用车发展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存在明显差距。随着我国的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公铁两用车将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发展。
国外公铁两用车已经达到了十分先进的技术水平,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公铁两用车机动灵活,全寿命周期成本远低于传统轨道车辆,更适应现代化节能环保的需求,然而,目前国内暂无相关单位将轨检、网检设备集成在公铁两用车上,使得对轨道检测和接触网检测极不方便。
目前,交通轨道检测和接触网检测,多采用人工或传统轨道车巡检、计划性维修等方式对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零部件进行运营维护。这种方式非但效率低、不可靠(人工的不可靠),同时增加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和装备过修成本,(据统计,每公里城市轨道交通需要多达60-80人进行运营维护),使得轨道检测和接触网检测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网轨检测车不能进行轨道检测和接触网检测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直接对轨道和接触网进行检测的公铁两用网轨检测车。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公铁两用网轨检测车,包括车体、轨道检测装置和接触网检测装置,其中,所述车体的前端设有所述轨道检测装置,所述车体的顶部设有所述接触网检测装置。
优化的,所述轨道检测装置包括惯性测量单元、数字激光测量单元、数据采集单元和数据处理单元;
所述惯性测量单元、所述数字激光测量单元和所述数据采集单元集成在轨道检测梁上,安装在所述车体底盘前端,所述数据处理单元设置在所述车体的设备舱内;
所述惯性测量单元和所述数字激光测量单元分别通过所述数据采集单元通信连接所述数据处理单元。
优化的,所述惯性测量单元包括加速度计、陀螺仪和倾角仪;
所述数字激光测量单元包括数字激光传感器和电子标签;
所述数据采集单元包括数据采集箱和编码器;
所述数据处理单元包括工控机、交换机和打印机。
优化的,所述数字激光传感器的数目为2个,且其中一个数字激光传感器的检测端朝向行驶方向左侧的轨道,另外一个数字激光传感器的检测端朝向行驶方向右侧的轨道。
优化的,所述接触网检测装置包括接触网几何参数测量单元和动力学参数测量单元;
所述接触网几何参数测量单元设置在所述车体的顶部,所述动力学参数测量单元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受电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高新轨道交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未经昆山高新轨道交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533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杠杆式动力传动系统
- 下一篇:一种球头抛光机的抛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