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结构立柱移动式固定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36383.0 | 申请日: | 201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1328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桂绍庸;刘震;韩彦招;赵慧;丁思敏;程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18 | 分类号: | E04G1/18;E04G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王莹 |
地址: | 441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结构 立柱 移动式 固定 平台 | ||
本实用新型属于钢结构管廊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钢结构立柱移动式固定平台,针对现有的搭设脚手架存在费时费力、危险系数较大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固定安装在钢结构一侧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一侧设置有固定组件,且所述固定座通过固定组件和钢结构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围栏,所述固定座上固定连接有升降箱,且升降箱内设置有升降组件,升降组件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平台,所述平台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爬梯,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固定座一侧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弧形凹口,且钢结构位于固定板凹口内,本实用新型形式统一、设计简洁,制作简便,易于统一规格,美观,有利于施工规范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结构管廊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钢结构立柱移动式固定平台。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钢结构施工,大部分都是采用传统“先立柱,后连梁”的施工方法,需要由下到上逐层搭设脚手架,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在管廊施工中,立柱空中组对安装的操作平台均使用脚手架进行搭设,搭设完毕后固定跳板形成工作平台,再进行五面防护,才能进行焊接组对作业。脚手架的搭设消耗了大量的人工、材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并且脚手架的搭设过程也属于高空作业,属于危险系数较大作业。现急需一种能快建立工作平台的方式来满足目前工作量巨大的拼接工作,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钢结构立柱移动式固定平台,用以解决上述所提出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搭设脚手架存在费时费力、危险系数较大的缺点,而提出的钢结构立柱移动式固定平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钢结构立柱移动式固定平台,包括固定安装在钢结构一侧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一侧设置有固定组件,且所述固定座通过固定组件和钢结构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围栏,所述固定座上固定连接有升降箱,且升降箱内设置有升降组件,升降组件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平台,所述平台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爬梯。
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固定座一侧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弧形凹口,且钢结构位于固定板凹口内,所述固定板上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杆,所述固定板上滑动连接有对称设置的两个限位杆,且两个限位杆的一端均延伸至固定板凹口内并固定连接有同一个弧形夹持块,所述弧形夹持块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调节螺栓,且调节螺栓的另一端贯穿固定板并和固定板螺纹连接,当需要将此固定平台本体固定在钢结构的一侧时,此时可以将固定板上的凹口和钢结构卡合,然后将固定板上的固定螺杆拧上,此时便可以使得钢结构位于固定板内,此时再转动调节螺栓,使得弧形夹持板和钢结构紧密贴合,进而可以将固定座稳固的固定在钢结构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平台底部的推动座,所述推动座的底部开设有滑动槽,且滑动槽内密封滑动连接有密封片,所述密封片上方形成密封腔,所述密封片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底部和升降箱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升降箱的底部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气瓶和气泵,且气泵和气瓶相连通,所述气瓶的出气口上螺纹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延伸至密封片的上方并固定连接有气嘴,所述密封片上设置有电气气动阀,当需要对平台的高度进行调节时,此时启动气泵,当气泵通过气瓶和连接管向密封片上方的密封腔充气时,无疑会导致推动座受力向上进行移动,从而实现平台上升,而当需要将平台下降时,此时启动电气气动阀将密封片上方的气体排出,从而使得平台下移,操作简单。
优选的,所述固定座由花纹钢板及其底部四周的角钢组成,所述爬梯由角钢和圆钢拼接组成。
优选的,所述平台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对称设置的两个滑动座,且两个滑动座的底部均延伸至升降箱内,所述滑动座的底部开设有滑动槽,且滑动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杆,两个滑动杆的底部均和升降箱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安全性:平台安装牢固稳定,降低高空作业风险,符合工业园区施工要求,施工安全保障系数将得到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363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小空间内使用的靠背轮拔轮器
- 下一篇:一种压缩空气泡沫灭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