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体式锻造铜瓦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05217.4 | 申请日: | 2019-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45742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金俊;薛聪;曹杰;吴鑫月;张晓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德诚冶金电炉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7/11 | 分类号: | H05B7/11;H05B7/12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天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8 | 代理人: | 周舟 |
地址: | 21423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式 锻造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体式锻造铜瓦,主要包括弧形瓦状铜瓦本体;所述铜瓦本体顶部中心设置吊耳,所述吊耳两侧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与铜瓦本体一体成型;所述进水口与铜瓦本体内竖直设置的进水道连通,所述出水口与铜瓦本体内竖直设置的出水道连通,所述进水道与出水道之间还设置三角锯齿状冷水道,所述冷水道顶部与铜瓦本体连通处设置第一堵头,本锻造铜瓦不易漏水、导电性好、冷却效果好、铜瓦顶紧力受力均匀,接触面积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热炉附件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体式锻造铜瓦。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传统矿热炉行业和电极接触导电设备基本都采用铜瓦结构;按铜瓦结构和加工工艺来分类,可分为铸造铜瓦、锻造铜瓦两种。传统的铸造铜瓦由于铸造夹渣、砂眼等缺陷以及致密度低等缺陷导致生产使用过程中问题较多,容易漏水、打弧,现已基本淘汰,现在矿热炉行业基本已经全部采用锻造铜瓦。
传统的锻造铜瓦是分体式锻造铜瓦(参考附图1),传统的分体式锻造铜瓦
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进水口3和出水口4与铜瓦本体1之间是焊接连接,因此存在焊接处12,此种焊接连接的形式导电性差,并且容易漏水;
第二:铜瓦本体1内冷却水道是U形,即进水道5、出水道6和排水道9组成冷却水道,此种结构表面积有限,致使铜瓦本体得不到充分均匀的冷却,因此经常因温度过高而损坏;
第三:传统的锻造铜瓦采用单顶块结构,即绝缘凹槽顶块11只有一个,此种结构只能对铜瓦本体1一个部位进行施压,受力不均衡时容易导致铜瓦本体1与电极接触不良,从而导致铜瓦与电极打弧,引起故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不易漏水、导电性好、冷却效果好、铜瓦顶紧力受力均匀,接触面积大的一体式锻造铜瓦。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体式锻造铜瓦,主要包括弧形瓦状铜瓦本体;所述铜瓦本体顶部中心设置吊耳,所述吊耳两侧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与铜瓦本体一体成型;所述进水口与铜瓦本体内竖直设置的进水道连通,所述出水口与铜瓦本体内竖直设置的出水道连通,所述进水道与出水道之间还设置三角锯齿状冷水道,所述冷水道顶部与铜瓦本体连通处设置第一堵头。
作为优选,所述铜瓦本体底部还设置排水道,所述排水道与进水道底部、冷水道底部和出水道底部连通,所述排水道与铜瓦本体侧壁连通处设置第二堵头。
作为优选,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均为上大下小的锥形。
作为优选,所述铜瓦本体的外弧面还设置上下两个绝缘凹槽顶块。
作为优选,所述冷水道的三角锯齿夹角为15°~ 3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进水口和出水口与铜瓦本体一体成型,克服了焊接导致的导电性差,容易漏水的问题;
第二:进水道与出水道之间还设置三角锯齿状冷水道,冷却水在冷水道内形成S形,既提高了冷却水的流速,又克服了传统U形水道冷却面积小的问题,使得冷却水对铜瓦本体冷却均匀,冷却效果好;
第三:设置上下两个绝缘凹槽顶块,有效解决了单顶块铜瓦结构对铜瓦顶紧力不够、受力不均匀的问题,而且铜瓦寿命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锻造铜瓦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向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德诚冶金电炉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德诚冶金电炉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052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流力发电装置
- 下一篇:一种针对高水分煤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给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