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转化杯有效
申请号: | 201921787938.7 | 申请日: | 2019-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7469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夏学春;陈园杏;姜娜娜;韩超;陈翔;郭熙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M1/42 | 分类号: | C12M1/42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毓理;王锡麟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化 | ||
一种电转化杯,包括:导电片、电极、支架和电击槽,其中:导电片设置于支架两侧,电击槽设置于支架中心,电极设置于导电片上并对称设置于电击槽两端。电极包括:阴极和阳极,其中:阴极和阳极一端对称设置于导电片顶部上,另一端竖直设置于电击槽内。电击槽中心设有电击池,其中:电击池与电极一端相配合。支架上设有用于与电击槽相嵌套的凹形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两个电极间的距离,同时减少每个电极面与待电击的细胞溶液的接触宽度,从而能够减少细胞的死亡,增加细胞的电转化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生物医学设备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电转化杯。
背景技术
电转化是一种将外来物质简便且高效地导入到细胞内的转染手段,可用于将核酸、药剂成分等导入到细胞内的通用性高且简便的方案。目前的研究认为,电转化是通过外界电场对细胞的瞬时刺激,赋予细胞膜足够的自由能,使细胞膜磷脂分子发生重排,导致细胞膜上疏水性孔洞的产生。随后,混合在电转化缓冲液中的外源DNA、RNA及药物等分子即可通过细胞膜孔洞进入到细胞内(Neumann E,1982)。电转化时施加的瞬间电场能使两个电极处的pH值发生显著变化,增加了细胞死亡(Nordenstrom BE,1994),同时产生的电热也会增加细胞死亡(Pliquett UF,2002)。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电转化杯,通过增加两个电极间的距离,同时减少每个电极面与待电击的细胞溶液的接触宽度,从而能够减少细胞的死亡,增加细胞的电转化效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导电片、电极、支架和电击槽,其中:导电片设置于支架两侧,电击槽设置于支架中心,电极设置于导电片上并对称设置于电击槽两端。
所述的电极包括:阴极和阳极,其中:阴极和阳极一端对称设置于导电片顶部上,另一端竖直设置于电击槽内。
所述的电击槽中心设有电击池,其中:电击池与电极一端相配合。
所述的支架上设有用于与电击槽相嵌套的凹形结构。
技术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两个电极间的距离,同时减少每个电极面与待电击的细胞溶液的接触宽度,从而能够减少细胞的死亡,增加细胞的电转化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横向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爆炸示意图;
图中:导电片1、电极2、支架3、电击槽4、电击池5、阴极6、阳极7、凹形结构8。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涉及的一种电转化杯,其中包含:导电片1、电极2、支架3和电击槽4,其中:导电片1设置于支架3两侧,电击槽4嵌合于支架3中心上,电极2设置于导电片1上并对称设置于电击槽4两端。
所述的电极2包括:阴极6和阳极7,其中:阴极6和阳极7一端对称设置于导电片1顶部上,另一端竖直设置于电击槽4内。
所述的电击槽4的材质为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中心设有电击池5,其中:电极2设置于电击池5内。
所述的支架3上设有用于与电击槽4相嵌套的凹形结构8。
所述的导电片1的厚度范围为0.5mm-1mm,长度范围为40mm-50mm,宽度范围为12mm-15mm。
所述的电极2的厚度范围为0.5mm-1mm,长度范围为10mm-15mm,宽度范围为0.5mm-1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879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