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弹性涡管换热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752156.X | 申请日: | 2019-10-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6187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 发明(设计)人: | 陈卫强;季家东;高润淼;刘保银;张经纬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8D7/04 | 分类号: | F28D7/04;F28F21/08;F28F13/1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20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弹性 换热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弹性涡管换热器,包括左封头、右封头、管程入口管、管程出口管、弹性涡管、管程出口横管、管程入口横管、质量块、筒体、法兰、垫片、左管板、右管板、壳程入口管、壳程出口管和连接管。弹性涡管由紫铜涡管和质量块组成;管程出/入口横管分别固定在左右管板上;弹性涡管连接在管程入口管和管程出口管上;筒体固定在左右管板之间;左右封头与左右管板固定在一起,且管板与封头之间设有垫片,用于密封。该换热器利用振动实现了强化传热,涡管采用紫铜材料,不易发生破坏有利于延长使用的寿命,降低了噪声危害还能达到自动除水垢的作用;通过设置在各出入口上的法兰及连接管,能够实现多个换热器的单列/阵列式组合安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弹性涡管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制冷等工业领域。
传统管壳式换热器内部换热元件采用多根不锈钢直管,整体结构尺寸较大,组装灵活性低;传统套管式换热器内部传热元件采用单根不锈钢直管,结构简单,换热效率低下。鉴于流体诱导换热器内传热元件的振动会导致疲劳破坏,通过增加刚性管束强度的方法来防止振动、避免破坏的方法并不总是有效的。弹性管束换热器利用弹性传热元件(紫铜管)替代传统的刚性元件(不锈钢管),充分利用流体诱导弹性传热元件的振动实现强化传热,且在防止管束破坏、降低噪声和自动除垢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这种弹性管束换热器由于内部管束排列和整体尺寸方面的限制,其强化传热效果不明显,多换热器组合使用的灵活性低下。基于上述换热器存在的问题,不能满足高效、灵活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管式换热器实际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弹性涡管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便携式弹性涡管换热器,包括左封头、右封头、管程入口管、管程出口管、弹性涡管、管程出口横管、管程入口横管、质量块、筒体、法兰、垫片、左管板、右管板、壳程出口管、壳程入口管和连接管。弹性涡管由紫铜涡管和质量块组成;管程出口横管、管程入口横管分别固定连接在左右管板上;弹性涡管等间距地连接在管程入口管和管程出口管上且涡管上接有质量块;筒体固定连接在左右管板之间;左右封头分别与左右管板固定连接在一起,且管板与封头之间设有垫片。通过设置在各出入口上的法兰,可实现多个换热器的单列/阵列式组合安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左右管板上分别固接有管程出横口管与管程入口横管,所述管程出口横管与管程入口横管之间接有紫铜涡管,所述紫铜涡管上接有质量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弹性涡管有22个,且等间距地连接在管程出口横管与管程入口横管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弹性涡管外径为80mm,其截面外径为6mm,换热器筒体直径为106mm,换热器总长度为684mm,整体质量约为10Kg。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筒体固定在左右管板之间,所述左右管板一端接有左右封头,所述封头上接有法兰,所述法兰与连接管相连接,实现换热器的组合安装。
现场使用时,安装弹性涡管换热器前要进行压力试验和气密性试验。热介质在入口管、涡管和出口管内流动,这条路径称为管程;冷介质在入口管、涡管和出口管与筒体之间的空隙内流动,这条路径称为壳程。弹性涡管换热器采用横放的安装方式。多组装便携式弹性涡管换热器工作时,管程热介质由管程入口流入,管程出口流出;壳程冷介质由底部壳程入口流入,让冷介质能够充满壳体,然后从顶部壳程出口流出。实现壳程介质与管程介质交叉流动,有利于达到更好的换热效果。根据实际换热条件的需要,多个换热器通过固定连接各出入口上的法兰实现多组换热器单列/阵列组合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5215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