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干气密封的超重力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624173.5 | 申请日: | 2019-09-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3771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 发明(设计)人: | 初广文;王保举;陈建峰;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J19/18 | 分类号: | B01J19/18;F16J15/40;F16J15/16;B01D53/52;B01D53/78;C10L3/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 11575 | 代理人: | 张文祎 |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封 重力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干气密封的超重力装置,包括壳体、电机、转子、工艺气体进口、工艺气体出口、工艺液体进口、工艺液体出口和干气密封装置;所述电机的旋转轴穿过壳体与转子固定连接;所述干气密封装置包括密封环、第一轴承、第二轴承、端盖密封圈和干气进口。本实用新型将超重力装置与干气密封相结合,实现超重力装置的密封。在密封腔内通入带压的隔离气体,保证隔离气体的压力比超重力内腔的压力高,在有效地保持装置内部压力的同时,使得装置内部工艺气体不会通过向环境泄漏。此外,本实用新型将干气密封和轴承集成为一体,有效缩短了轴的长度,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重力反应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干气密封的超重力装置。
背景技术
超重力技术是利用比地球重力加速度大得多的超重力环境对传质和微观混合过程进行强化的一种技术。该技术使反应物分子在超重力环境下产生流动接触,巨大的剪切力使液体破碎成纳米级的膜、丝和滴,产生巨大的和快速更新的新界面,是传质过程得到极大的强化,可实现反应转化率和选择性的提高。另外与传统工业设备相比,超重力装置还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易运转、易维修、安全、可靠、灵活以及更能适应环境等优点。
超重力旋转床工作时,其床体(转子)在转轴的带动下,以每分钟数百至数千转的速度运转,被甩出的液体由壳体汇聚后经液体出口管离开旋转床。由于机械密封本身的结构特点,行业标准(JB4127-85)规定了机械密封允许一定的泄漏量(5 mL/h)。但对于一些易燃易爆、剧毒的化工反应或分离场合,机械密封的超重力带压装置向环境泄漏会导致安全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干气密封的超重力装置。该超重力装置可防止腔内液体或气体进入密封面发生泄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干气密封的超重力装置,包括壳体、电机、转子、工艺气体进口、工艺气体出口、工艺液体进口、工艺液体出口和干气密封装置;
所述电机的旋转轴穿过壳体与转子固定连接;
所述干气密封装置包括密封环、第一轴承、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第二轴承座、端盖密封圈和干气进口;
所述密封环可旋转的包覆在电机旋转轴外;
所述密封环靠近壳体端与壳体外表面交界处设有包覆电机旋转轴的第一轴承;
所述密封环靠近电机端与电机旋转轴交界处设有包覆电机旋转轴的第二轴承;
所述第一轴承通过第一轴承座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轴承通过第二轴承座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轴承外端面与电机旋转轴交界处设有包覆电机旋转轴的端盖密封圈;
所述密封环、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外包覆旋转轴外壳;
所述密封环和旋转轴外壳之间形成空腔,为密封腔;
所述干气进口设置在旋转轴外壳上。
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密封环与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之间均设有间隙。
优选地,所述间隙为1-8μm。
优选地,所述间隙为2-4μm。
所述的第一轴承座(83)与转子(3)之间布有隔离气体分布盘(831),使隔离气体周向均匀的进入腔体。
优选地,所述工艺气体出口与所述与工艺液体进口为相邻设置。
优选地,所述工艺液体出口设置在壳体的下部;所述工艺气体进口设置在壳体的上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241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