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零部件模具的定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617297.0 | 申请日: | 2019-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5472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斌;魏伟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三川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4 | 分类号: | B21D37/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徐瑛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零部件 模具 定位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汽车零部件模具的定位装置,通过中空定位块上的定位销孔与推板及固定板上的定位销的配合使用,避免了中空定位块与推板之间的滑动,提高了定位稳定性;在定位过程中,通过伸缩套杆前端设置的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具固定时受到的压力信息,避免模具因压力过甚而损坏,保证模具的正常使用寿命;中空定位块与模具之间通过伸缩套杆固定连接,利用伸缩套杆外侧套设的弹簧来适应不同大小模具的固定,提高该装置的适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零部件模具的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工艺及其制造效率对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决定性影响,为了提高汽车生产制造效率和汽车生产制造水平,人们需要重视汽车相关零部件的生产制造水平,从而为汽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汽车零部件的大部分模具为PRG连续模,连续模对于模具的安装位置有很高要求,必须安放在设备台面的中心进行生产。
目前采用的方式是通过人工将模具摆正,保证架模槽与台面沟槽对正,同时使模具的前端与设备台面前端的距离和模具的后端与设备台面后端的距离保持一致,需要反复进行调整,这种人工调节的方式耗时废力,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定位效果差,夹持效果差。
公开号CN20752156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零部件模块的定位装置,该装置通过设置液压缸、液压杆和滑动夹持板,液压缸带动液压杆进行长度上调节,从而带动滑动夹持板对汽车零件模具进行夹持固定,从而保证了该汽车零部件模具快速定位装置在工作时的稳定性,通过设置弹簧,弹簧在滑动夹持板和固定夹持板的挤压下进行收缩,完成夹持后,弹簧利用弹性作用,快速回到初始位置,提高了该汽车零部件模具快速定位装置的工作效率。该专利的缺点是滑动夹持板进行夹持固定的时候,中空定位块与滑动夹持板之间可能产生滑动,影响夹持定位效果,另外,中空定位块与模具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在通过滑动夹持板固定过程中,不能检测模具固定时受到的压力的大小,可能会导致模具受压过甚而损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零部件模具的定位装置,提高模具定位稳定性的同时避免模具因压力过甚而损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零部件模具的定位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伸缩套杆,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中空定位块,所述中空定位块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模具,所述中空定位块远离固定板的一侧连接有推板,所述底座的底端面中部设有滑槽,所述推板的下端面前后两端均设有滑块,所述推板远离中空定位块的一侧连接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远离推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底座的上端面靠近左端面设置有单片机,所述单片机的输入端电连接外在电源的输出端,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电连接电动伸缩杆的输入端,所述中空定位块的侧表面中部设有定位销孔,所述推板和固定板靠近中空定位块的一侧均设有定位销,所述中空定位块与推板和固定板垂直方向的两内壁中部均设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二伸缩套杆,所述第二伸缩套杆的前端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中空定位块与推板和固定板平行方向的两内壁中部均设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三伸缩套杆,所述第一伸缩套杆、第二伸缩套杆均与模具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伸缩套杆、第二伸缩套杆、第三伸缩套杆的外表面均套接有弹簧。
优选地,所述滑块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滑块对称设置在推板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中空定位块为中空矩形块,所述中空矩形块与推板和固定板垂直方向的两内壁中部设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二伸缩套杆,所述第二伸缩套杆的前端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中空矩形块与推板和固定板平行方向的两内壁中部均设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三伸缩套杆,所述第一伸缩套杆、第二伸缩套杆均与模具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三川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未经武汉三川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172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