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载冷剂制冷系统及模块化冰箱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98033.5 | 申请日: | 2019-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0452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陈开松;魏邦福;刘全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41/06 | 分类号: | F25B41/06;F25D11/02;F25D2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孙永智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载冷剂 制冷系统 模块化 冰箱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载冷剂制冷系统及模块化冰箱,涉及冰箱制冷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板式蒸发器、低温阀、换热装置、载冷剂循环泵、压缩机、冷凝器、过滤器以及毛细管;板式蒸发器的第一进口与载冷剂循环泵的出口连通;板式蒸发器的第一出口经低温阀与换热装置的进口连通;所述换热装置的出口与载冷剂循环泵的进口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模块化冰箱内安装第一换热装置,第二模块化冰箱内安装第二换热装置,第三模块化冰箱内安装第三换热装置;同时,板式蒸发器经低温阀的三出口分别与第一换热装置、第二换热装置以及第三换热装置连通;实现了模块化冰箱不同间室内的制冷,实现不同间室间的制冷组合,实现多种制冷需求,组合多样性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冰箱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载冷剂制冷系统及模块化冰箱。
背景技术
当前,冰箱用制冷系统主要为制冷剂的单循环、双循环以及三循环。在常规冰箱与模块化冰箱中,模块化冰箱的制冷系统设计概念层出不穷,对应模块化冰箱用制冷系统方案也比较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集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以及回气管等制冷部件为一体式结构,通过风扇扰流作用,将蒸发器产生的冷量通过风道结构输送至各制冷间室内,实现各制冷间室的制冷要求。该种方案应用于模块化冰箱中,因各模块化制冷间室之间的密封问题,导致密封不严的部位凝露较严重问题。
2、将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以及回气管等制冷部件与模块化冰箱底部制冷间室一体式设计,底部制冷间室以上部分的其他制冷间室模块均通过该底部制冷间室上部的出风道,将该制冷间室内的冷量分别输送到该间室以上各模块化间室内。该种模块化冰箱多列组合时,每一列模块化冰箱均具有一个压缩机、冷凝器以及回气管总成,数量较多,同时运行时存在噪音大,冷凝模块风循环短路等问题。
3、集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以及回气管等部件为一体式结构且满足保温性能要求的制冷系统机组模块分别位于每一列模块化制冷冰箱的不同部位,可以位于底部,中部以及顶部,制冷风道设计是一大难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载冷剂制冷系统及模块化冰箱,第一模块化冰箱内安装第一换热装置,第二模块化冰箱内安装第二换热装置,第三模块化冰箱内安装第三换热装置;同时,板式蒸发器经低温阀的三出口分别与第一换热装置、第二换热装置以及第三换热装置连通;实现了模块化冰箱不同间室内的制冷,实现不同间室间的制冷组合,实现多种制冷需求,组合多样性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载冷剂制冷系统及模块化冰箱,通过第一模块化冰箱内安装第一换热装置,第二模块化冰箱内安装第二换热装置,第三模块化冰箱内安装第三换热装置;同时,板式蒸发器经低温阀的三出口分别与第一换热装置、第二换热装置以及第三换热装置连通;实现了模块化冰箱不同间室内的制冷,实现不同间室间的制冷组合,实现多种制冷需求,组合多样性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为载冷剂制冷系统,包括:板式蒸发器、低温阀、换热装置、载冷剂循环泵、压缩机、冷凝器、过滤器以及毛细管;
所述板式蒸发器的第一进口与载冷剂循环泵的出口连通;所述板式蒸发器的第一出口经低温阀与换热装置的进口连通;所述换热装置的出口与载冷剂循环泵的进口连通;
所述板式蒸发器的第二进口与毛细管的出口连通;所述板式蒸发器的第二出口与压缩机的进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依次经冷凝器、过滤器与毛细管的进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换热装置包括若干翅片蒸发器或若干吹胀板蒸发器。
优选地,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模块化冰箱、第二模块化冰箱以及第三模块化冰箱;所述第一模块化冰箱内安装第一换热装置;所述第二模块化冰箱内安装第二换热装置;所述第三模块化冰箱内安装第三换热装置;所述第一模块化冰箱底部设有安装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980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